-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变奏:创作主体的多重角色
创作主体的表意角度十分灵活,不受一般信息传递形式上“发送者——接收者”之间关系规则的制约,叙事、抒情的角度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而变换作者的位置。于是,文学作品的表达主体在形式上会出现多重角色的变奏。
主体融解于客体之中,进入“无我”、“忘我”境界。
文学创作不同于实用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大于理性。在强烈而神秘的情感作用力的驱使下,创作主体会因超越自我进而“丧失”自我,置身于无我、忘我、物我合一的精神状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过,她在写作入迷时,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枝”,是“云”,是“流水”。显而易见,作者把情感灌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感觉到物我之间的界限顿然消失,觉得自己就是客体之物。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神秘体验”,弗洛伊德所称的“海洋感情”。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把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称之为“通禅”、“禅悟”、“禅觉”、“忘机”、“无我”等。体现这种心理感受的诗歌被人们称之为“禅诗”。诸如“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波独忘机”(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等,即表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对立界限的消失,有限人生与无限时空之间巨大反差的消失。
无我、忘我境界,是情感伴随直觉思维的产物,它能使人超越有限的人生,摆脱尘世的羁绊,实现心灵的永生。这种超越与忘机,既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心理体验,又是一种写作意义上的表现手法。
主体化为客体的“附体”,借客体之“口”进行表述。
在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中,主体需要化为客体的“附体”,“进入”客体,设身处地地体验特定客体的特定情景,甚至站在客体的角度来述写。契可夫写偷马贼时想象自己是偷马贼,就是充当客体“附体”的尝试。鲁迅《孔乙己》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就是借客体之“口”表述。当“我”是作品人物时,真正的主体“我”隐匿起来,以“附体”形式去支撑客体,借客体口吻表述。同样,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不站在主体位置描写对象,而是通过客体抒发情感。例如,元人姚燧的《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写一位征妇矛盾复杂的心理情绪。作者采用代人物立言的写法。人可以这样,物也可以这样写。有句写游丝的诗:“劝君弃学常从我,断尽六根不负愁”。这里的“我”是游丝自叙,而“君”反是指作者。在这类表述中,写作客体变成了“显形”主体,而真正的写作主体成了“附体”。这种“附体”,可以称之为“潜在主体”。所谓“潜在主体”,就是说,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隐退和消失,只是形式上潜藏起来,在背后起主导作用,让客体去承担表面上的主体。这种表现手法需要主体“进入”客体,体悟特定客体的特定的“心态”,并予以表达。
主体携带“隐在读者”,按“隐在读者”的口味和要求从事创作。
文学创作在一般情况下都要顾及读者。“隐在读者”这个概念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伊瑟尔提出来的。伊氏认为,作者总是在同“隐在读者”的对话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创作。“隐在读者”是作者按长期生活经验所设想的读者。伊瑟尔在《隐在读者》一书中说:“隐在的读者是指本文中预先被规定的阅读活动的能动性,而不是指可能存在的读者类型”。
俗语说:“读者是作品的上帝”。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创作,都不能忽视读者的口味。特别是专为某一类读者(如少儿)写的作品,作者就更需要顾及读者的心理特点和接收能力。鉴此,创作时,主体头脑中就携带着一个隐在的读者,选材、立意、构思、用语的时候,时而与隐在的读者商量,看他有什么期待,看他知道些什么和不知道些什么,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写法,能不能读懂这样的文字,理解不理解这样的意思等等。这就是“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作者要能对准特定读者的“接收屏幕”,就需要对特定读者群、读者层中读者的情况作详细深入的了解,掌握其文化层次、年龄特征、生活状态、职业习惯、阅读兴趣等等,才能在自己的预设蓝图中对准读者的“接收屏幕”。否则,设想的隐在读者与现实的读者不会吻合。
主体反映自身情绪,既作主体又作客体。
我们可以把写作客体按其属性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进入主体认知视野的客观外界的自然物质,一类是进入主体写作意图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一类是主体选择为表达对象的主观情感、意念、志趣等。当创作主体表达自身的感受时,主体与客体就叠合起来,即既作主体,又作客体。这种叠合,不是主体的消失,不是客体的消失,也不是主客二体界限的消失。正如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时,同样有观察者(认知主体)和被观察者(认知客体)的区分,只不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同是一个人罢了。当李清照含泪歌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时,她既是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