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清代涉医文献中的医患关系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从业人员的增加,当今医患关系复杂多变,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甚嚣尘上。笔者拟从清代1644年—1840年的涉医文献入手研究清代医患关系,以期为当前医患问题的解决寻找出路。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该时期的医患关系不单纯与医患互动相关,与其所暗含的阶级地位差异与经济利益、文化教育等因素关联密切,因此笔者从医患互动模式、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和医患纠纷及解决方式3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客观了解清朝早、中期的医患关系,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医患互动模式
医疗活动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二者在其中发挥不同作用,医患间的互动会对医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决定医患关系的类型。依据医患互动模式的差异,可将清代医患关系分为主从型、权威型和平等型[1]。
1.1主从型医患关系清代封建等级制度分明,医者地位始终较低,在医患互动中,阶级地位较高的患者常主导医疗活动,他们频繁换医并延请多医会诊,甚至决定诊疗方案,医者处于被动地位。
张博[2]指出,窦克勤3年内便与8位医者往来密切,且常延请多医会诊疗疾。吴琦等[3]提到《红楼梦》中医者张友士,对患者极度尊敬,以“小弟”自称,开方药由“大爷”定夺。荀铁军[4]研究发现《官场现形记》中张聋子亦是如此。医患地位相差悬殊,医者在诊病时恭敬慎重;同时患者参与诊疗过程,医者不必对诊疗结果负全责,所以医患关系受治疗结果影响不大,相对良好。
1.2权威型医患关系由于清代医疗市场鱼龙混杂且民众对疾病认知有限,患者习惯将医者的名气作为择医标准,盲从名气大的医者,为求诊治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并在治疗时对医者言听计从,甚至殒命也不会追责医者,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胡妮娜[1]通过分析《萤窗异草·初编》《客窗闲话续集》和《茶余客话》等资料指出,患者为求名医诊治各出奇招,诊治过程也任由医者主导,所幸医者医术精湛,疾病全部治愈,皆大欢喜。患者更易接受名医为治疗而做出的匪夷所思的方法,秦景明和喻嘉言都以调戏女子使之发怒从而治愈其疾病,患者家属亦因素闻其名而表示理解[5,6]。同时“治病不治命”的思想根深蒂固,患者在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往往不会追责医者,而是寻找内因。于赓哲[7]指出吴中时某医以治痘闻名,患者多请其诊治,虽常有患者丧命而其名声不减,盖因患者痊愈归功于医者,而殒命归因于自身定数。
1.3平等型医患关系受亲缘和地缘关系等影响,清代民众交往常局限于“熟人社会”,医者多为患者或其亲友相互举荐,医患双方地位平等,在医疗活动中相互信任配合。
张博[2]提到,窦克勤长期为痼疾所困,亲家蒋公夷便将周藩推荐与他;其足疾顽固,朋友李中孚请来交好的医者为他诊治。李若晴[8]亦指出,谢兰生与当地有名种痘师邱熙为好友,曾请他为孙子种痘。患者渴望与医者交好以掌握更为便利的医疗资源,而医者亦需患者为其传扬声誉树立口碑,医患双方各取所需,关系相对平等稳定。
2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2.1思想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1.1儒家思想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儒家以“孝”作为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并鼓励患者家属“割股疗亲”,以诚孝行为感动上苍来治愈患者,因此文献中此类事件多不胜数。窦克勤之母“割股疗姑”[2],韩守立之妻以股点灯复明祖姑[9],曲阜孔姓之子“以己代母”[10]等。同时医者所开药方中常以人血肉为引,助长民众割股疗疾之风。例如路浩丽[11]指出医者以陈梦雷之股作为其母药引,其母服后痊愈。王东亮[12]提到《埋忧集》中医者以宛霞心血入药医好慧娘。此时医患关系变为“人与天”的关系,而治疗结果仅与孝行有关。
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思想影响,清朝涌现出大批儒医,他们能够秉承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钻研古籍精进医术[13]。但医者若拘泥理学不知变通,也会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纪昀[9]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谴责某医因固守理学不肯给女子堕胎药以致一尸两命的行为。蔡素云[14]也对开方咬文嚼字、八股气重的医者进行批判。对于患者而言,理学可促进其形成特殊疗病观念,并影响其就医行为。张博指出[2]窦克勤、胡具庆和李堂阶等理学家,在患某些疾病时会首选自我精神治疗,而非就医诊治。张昂霄[15]研究发现清朝部分女性患者因受儒家“男女有别”观念束缚,为保贞洁宁可忍受痛苦也不寻求男性医者诊治。可见女性医者存在的必要性,但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导致女性医者受到轻视,她们常被冠以“药婆”“稳婆”等蔑称,女性医者被边缘化,女性患者处境堪忧。
2.1.2宗教信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清朝宗教世俗化程度加深,道教求仙问道、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深入人心,对疾病认知不足的医患常借神、佛、仙、鬼之力以疗病。
对于疑难杂症,患者多坚信若诚心祈祷,神灵便会治愈疾病。路浩丽[11]指出广州患眼疾者常向金花夫人祈祷,痊愈者数量可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