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01老中医教你一招,解决脸上的“黄褐斑”
01
黄褐斑虽无痛痒,但有碍面容之雅。
其可因妊娠、早发闭经、月经不调、子宫及卵巢肿瘤、服避孕药物、肝病以及涂抹伪劣化妆品等致病。多见于青春期及中年妇女。
皮肤损害,常对称出现在眼眶周围、颧、额、颊、鼻翼两侧、口唇周围,呈黄褐色、黑褐色、咖啡色斑片,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隐现于肤络,在经期或日晒后颜色变深。
黄褐斑与阳明、冲任
阳明主肌肉,络目,其脉夹鼻。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夹口环唇,
下交承浆(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处),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任脉至咽喉,环唇,上颐,循目入目眶下(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冲脉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灵枢·经脉》谓:“凡诊络脉,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寒热之气随经络布散,气机不化则瘀滞蕴结于络,并各随其经脉
布散,外现于肤
如只出现于唇周者,注意冲任之郁;分布于鼻翼两侧、额头、两颐者则为阳明之瘀。
冲任、阳明均多气多血。
0203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在冲盛而任脉不通之情况下,血气有余,循行不畅,则气血阻涩,郁蒸于上,易在面部出现黄褐斑。
02
03
首为诸阳之会,黄褐斑多为湿热之气蕴结于冲任阳明络脉,使血中沉渣渗于络外之故。
清络消斑汤治黄褐斑
清络消斑汤方:当归、赤芍、丹皮、紫草、凌霄花、芙蓉叶、枇杷叶、橘络、丝瓜络、山楂、泽泻
肝经郁滞、冲任瘀阻者,加柴胡、香附、郁金。经期错后、月经稀少者,加桃仁、红花、土元。痛经者,加灵脂、蒲黄、元胡、没药。
有囊肿肌瘤者,加山甲、皂刺、王不留行、三棱、莪术。肥胖湿痰瘀络者,加生薏米、桔梗、白芥子或马尾莲。
病案选录
张某,女,35岁,干部。
1978年4月15日初诊:近三四年来,在上嘴唇、两颊和眼睑发现黄褐色色素沉着,秋冬减轻,春夏加重。
04月经不规则,或前或后,经来量少色淡,有时夹有黑块,食欲减退,睡眠欠佳,手心灼热感,舌绛苔白,脉象弦细。拟理气活血、清络消斑之剂。
04
方药:归尾15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鸡血藤20克,柴胡
6克,香附9克,青皮6克,青木香12克,凌霄花12克,芙蓉叶15
克,陈皮12克,生山楂15克,茯神12克,夜交藤24克,甘草6克
4月23日二诊:睡眠稍好,食欲渐佳。上方加丹皮 15克,丝瓜
络12克,以清血络伏热。
4月29日三诊:月经适期而至,经量较以往为多,无不适感觉,面部色素斑变浅,已有消散之势。
上方去香附、茯神、陈皮、山楂,加红花 6克,以消血中散在之
瘀斑,加泽泻12克,以消血中之沉渣,兼助排泄代谢物之力。
以后即以上方加减,周服3剂,经治2月,面部黄褐斑明显消退。虽值盛夏酷暑,亦未复发。
按语
面部黄褐斑,除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减退,满面黧黑,需要温补肾阳外,临床上常见的多是湿热之气或血分郁热,留结于冲任阳明多气多血之络。消瘀化斑,润肌清络,见效甚速。
用归尾、赤芍、丹参、丹皮养血凉血,妙在用紫草、凌霄花、芙蓉叶凉血消瘀,散浮于面部之色素斑,山楂、橘络、丝瓜络清化络中之痰湿瘀滞,合泽泻使其可化可排,则瘀滞可消,褐斑能溶能解。
由于避孕药的滥用,化妆品的滥施,月经紊乱的增多,毒素在皮肤的渗入,现在面部黄褐斑的发病率直线上升,美容毁容、越治越重的现象不断发生。
《外科正宗》自序中谓:“治外较难于治内者何?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
《灵枢·外揣》提出由外可以揣内,外内相应之道;《灵枢·根结》阐说根源与联结,有根源则成病有因,治病有法也。
所以脏腑、表里、经络……内外之关系要弄清。若明外揣,若晓根结,治内治本之法不舍,本标兼顾,则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治之速愈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