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X”联读(含答案).docVIP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X”联读(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单元“1+X”联读

(一)“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法国]维克多·雨果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1.选文第3自然段通过对哈尔威船长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呈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船长形象。

2.读选文,完成“逃生记录档案”。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

“诺曼底号”邮船上

现场人数

指挥员

危急情况

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轮机火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逃生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发誓:“我要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让人们吃饱饭。”

1961年7月的一天,湖南安江农校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照例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连裤腿都没挽,就走进泥泞的田里一行行地观察水稻。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水稻上。这是一株奇特的水稻,稻秆挺直,穗大粒多。他强忍着激动,屏气凝神地伸出双手,抚摸着那些可爱的稻穗,然后一穗一穗,一粒一粒地数着。一株水稻,足有十余穗,每穗都有一百六七十颗饱满的谷粒!多么令人欣喜的发现啊!袁隆平小心翼翼地用布条在稻秆上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料这株水稻。收获季节,他得到了期望中的稻种。

3.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他发誓:“我要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让人们吃饱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3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人们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他。你想对袁隆平爷爷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的卡片中。

(三)陆元九:赤诚报国奉献航天

2023年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任务。

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陆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试中突出重围,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生,师从世界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949年,陆元九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此时,他获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然而,一道道难关却横亘在陆元九和祖国之间: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无法办理回国手续;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正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怎么肯放他回国呢?

为了彻底扫清回国的障碍,1954年,陆元九离开了实验室,转而进行民用科技研究。苦熬许久,机会终于来了——中美达成协议,中国留学人员可以回国了。1956年4月,几经周折,陆元九全家才登上返回祖国的轮船。经过23天的航行,船才到香港。一行人走过了九龙关口,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当时,陆元九心中百感交集——回国的路看似平常,竟走了这么多年!

回国后,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当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条件艰苦,研究设计没有任何原始数据,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1958年,陆元九积极响应“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并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也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手中组装出来了。

1964年,陆元九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本书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1965年,他领导组建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单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