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复位实施体外手法的报告-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pdf

儿童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复位实施体外手法的报告-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复位实施体外

手法的报告-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

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目前,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

穿刺,提高了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

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在小儿PICC

置管中,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更易发生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疼痛等,也可发生一些特殊的危险,如椎体

旁积液、房颤等,常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拔除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

管。反复多次送管复位或重新置管可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感染、血栓

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法复位调整PICC异位,是通过体位变化、血流

动力学、震动原理等,使已撤导丝的PICC异位复位,减少相关并发

症,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下面就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

间我科血液病患儿PICC置管中采用体外手法进行颈内静脉异位复

位的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科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改良

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术血液病患儿40例,其中男性18例,

女性22例,患儿年龄1.5~17岁,平均年龄3.52.3岁。在PICC置

管穿刺术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18例,导管异位22例,其中颈内

静脉异位14例。14例颈内静脉异位患儿中男性9例,女性5例,

年龄1.1~4.4岁,平均年龄3.11.2岁。将患儿颈内异位需要随机采

取复位手法的情况告知患儿家属,取得知情同意后,将颈内静脉异位

的1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例。

1.2方法

2012年3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在临床应用的

PICC技术。对照组的7例颈内静脉异位患儿采用传统的重新送管方

法进行复位,观察组的7例颈内静脉异位患儿采用体外手法复位。

1.2.1对照组采用重新送管方法复位患儿取平卧位,将PICC

导管拔出异位至颈内静脉的长度,调整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直角。嘱

助手协助患儿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贴紧肩膀,并由助手压迫同侧锁

骨上窝,缓慢匀速送管至预定长度。用血管超声仪探测检查锁骨下静

脉和颈内静脉处,判断导管有无进入颈内静脉。若进入,则重新复位。

若未进入,则不撤导丝,妥善固定后行X线摄片定位。导管末端到

达上腔静脉,重新建立无菌区,撤出导丝,修剪导管体外长度,安装

连接器,检查回血,安装正压接头,正压封管,用无菌纱布及透明敷

贴固定,加弹性绷带压迫止血。

1.2.2观察组采用体外手法复位PICC置管导管头端位置不

可高于下颌角,过高可使导管头端不易向下移动,应先在胸片上测量

后拉出超出下颌角平面的长度。撤出导丝,修剪导管体外长度,安装

连接器,检查回血,安装正压接头,用无菌纱布及透明敷贴固定。助

手协助患儿取坐位,头部挺直并保持中立位,利用血流动力学原理,

用20ml注射器脉冲式冲管约1min。助手手指并拢,弯曲掌指关节

呈碗状,如同叩背排痰方式自上而下轻轻叩击颈部,利用外力对导管

头端施力,使导管头端改变方向,从而到达上腔静脉。嘱患儿左右活

动颈部10~20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站立,跳动3~5下;不能

自主跳动的患儿,嘱其家属协助做垂直运动。妥善固定后行X线摄

片定位。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

分析,对于年龄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对于发

生例数等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

统计推断,检验水准=0.05。

2结果

2.1将重新送管法与体外手法的患儿性别、平均年龄、上肢

静脉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2将重新送管法与体外手法的复位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见表2。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3.1与重新送管法相比,体外手法复位成功率高PICC颈内静

脉异位的原因排除肿块压迫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