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诗词赏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诗词赏析篇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译文及注释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

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

,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

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

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

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注释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旧读shēng):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

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

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

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

:指月亮。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

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

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

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

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

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

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

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

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

,“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

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

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

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

,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

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

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

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

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

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

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情,是在他被放逐

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

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

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

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

文档评论(0)

157****4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