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袋疗法学习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袋(兜)疗法学习资料

药袋疗法是一种将药物缝制在特殊形状的袋中,用以外敷治疗疾病的疗法。由于制成药袋便于携带、使用,故对慢性病更加适用。

药袋的构造

药芯:药袋中放药芯,通常药芯分两种,一为干芯,是将药物研细为极细末,以有利于吸收;二为湿芯,即采用新鲜药汁或药物配伍姜、醋蒜、鸡蛋清等物捣烂放于药芯中置于药袋内再外用。

药外袋:即将药芯包裹于内的一种缝制成一定形状的外袋。外袋多有活口拉链,以方便置换药内袋。

固定带:固定带多缝制在药外袋外部,使用松紧带、尼龙搭扣纽扣系绳等,以方便固定于人体某一部位。

药袋疗法中外用药物的作用原理

渗透作用:外用药物一般主要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细胞间隙及汗腺、毛囊、皮脂腺等吸收。少数药物通过一种途径,多数药物同时通过数种途径吸收,而通过表皮途径吸收是主要的。据国外研究,透皮吸收的障碍是真皮层中的脂肪相,而不是蛋白质相。实验证明人体皮脂最少的耳背部,药物渗透性最快,而皮脂最多的股臀部药物扩散阻力最大。还有人报导,皮肤的药物渗透性能可因贴膏内二甲亚砜等助溶剂的存在而得改善,说明真皮层中的脂肪相能被其溶解。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膏药外贴,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封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

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验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而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0C增至37C,提高透皮速率。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它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吸收作用,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皮率。另外,铅砷、铜锡矾锑等元素,可与皮肤中脂肪酸结合脂溶性物质面被吸收。

芳香性物的促进吸收作用:中药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芥末、千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张药袋外用方皆有。现代离体皮肤实验证明,用劳香物佩带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酒、醋血管扩张的促进作用:酒醋拌药水外敷,可使血管明显扩张,皮肤充血,而改善循环功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同时加热酷醋并用,能降低肌肉和神经的兴奋性,有镇痛解痉之效。

经穴外敷可调整经络:脏脏功能:如冠心膏外敷膻中等穴,可达类似硝酸甘油制剂的效果;涌泉穴外敷可以治疗肝硬化腹水等。

有良好的局部疗效:有人以H3消炎痛为标记物,作贴膏剂透皮吸收的研究表明,与口服混悬剂相比,全身性血浓度上升慢,浓度低,维持时间长;面在局部组织的浓度,则远高于口服组。给药8小时测定,关节液浓度高19倍,韧带内高12倍,骨内高7-9倍,皮肤高10倍,故贴膏外治有良好的局部疗效。

有神经反射调节机制: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腹壁上外敷“中药消炎散”后可明显促进肠蟎动;使胃肠道推进功能增强,对肠麻痹有积极

的预防作用。对已形成的肠麻痹也有积极意义。实验证实这一胃肠推进功能的增强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实现的。

机体的免疫作用:有人对穴位敷药肪治哮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敷药后细胞具有提免疫作用。尿17羟、17酮均有改善嗜酸性粒细孢下降。认为通过穴位的应激原作用,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外用中药还有抗病菌感染的作用,除直接揶制细菌外,还包括加强机体局部免疫功能的机理。

精神的调节作用

药物敷贴刺激穴位能治疗高血压,这与敷貼中药能松弛肌肉、消除中枢神经紧张状态的作用有关。

药袋的使用原则

药袋使用历史很长,使用的原则除按经络及病位使用外,还有一定的原则性,以下三个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下反映药袋使用的规律。

男左女右:在治疗时,有些病症男女所悬挂药袋方向各异,都要,从逆方向先治疗,即泻逆方可以补顺方。如治高血压病,用药包脚时,男子包左脚,而女子包右脚。中机理目前暂时还未揭示,但这一传统方法有待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病在下,上引之:此法是那种“病在下而上引之”的治疗方法,是利用在头部、而部或较病灶部位稍高的穴位(多用头顶心百会穴)进行刺激,使下陷的病气得以升提,使上虚转实、上寒转热,使上下的精气得以平衡,以达到“阴平阳秘”,从而使下部的疾患得以治愈。例如,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乳痈等病皆是从下引上的病例。

病在上,下引之:在患者的手心或脚心,或在病灶下部,用药物制成药袋敷贴刺激,均能使上部的病灶得以从上引下而治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曾经总结引降法治病的经验法:腿肚足三里穴,古医治肺病,有贴腿肚引下法也。足心涌泉穴,凡治下部肝肾之病皆宜贴足心,以引热下行,如治衄血(鼻子或牙齿出血)、吐血、水泻喋口痢、红眼、牙捕耳病、喉风、口疳等症。凡是病在上,皆可从下部的穴位如足心涌泉或小腿足三里穴引下治疗。

药袋使用部位:由于固定于某个部位的各种药袋的形状不一,因而使用不同部位的药袋的名称也不一样。

如头部称药帽;鼻部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