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三).doc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三)

三、血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营养性疾病

〔病因〕

(1)蛋白、能量比失衡,饲料中能量物过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营养代谢失调,脂肪过剩,在生长速度较快时更易发生此病。

(2)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除具上述症状外,有时还伴有蛀鳍烂尾、眼睛突出等症状。

〔症状〕病鱼外观个体肥大,体型粗短,肚大体圆,手感轻,下颚充血,剖腹观察鱼心脏、肝脏肥大,脂肪较多,严重者可见肠壁、肝脏均有脂肪沉积,甚至存在脂肪肝现象,有时腹腔内有血水,肠道充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效。

〔治疗方法〕参照斑点叉尾鮰营养标准对饲料进行检测分析,满足鱼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D)。

〔症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黏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三)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充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使用50毫克/升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使用磺胺+土霉素+维生素C+呋喃唑酮四合剂内服5~7天,效果很好,药物添加量为每吨饲料中磺胺1千克、土霉素2千克、呋喃唑酮0.5千克、维生素C0.2千克。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味。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方法〕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治疗,用量为每吨饲料中氯霉素0.5千克、土霉素1.5千克。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色,并有轻微出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用1%一3%的食盐水药浴到鱼有不安状。用呋喃唑或磺胺类药物每吨饲料用药1千克拌入饵料投喂,同时用1.5~2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四)真菌病水霉病

〔病原]水霉。因拉网和运输中操作不慎,造成肌肉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使水霉菌侵人感染,冬春两季发病严重,越冬池在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症状〕本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肉眼可见鱼体表有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黏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鱼体瘦弱,最后衰弱而亡。

〔防治方法〕

(1)在拉网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操作结束后,可用3%~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2)0.15~0.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2~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

(3)若病情严重可将池水放浅,用3~5毫克/升的治霉灵全池泼洒。

(五)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鱼全部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镜检可见小瓜虫幼体或成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即使水温高达32℃也能发病。

[防治方法〕

(l)0.1毫克/升孔雀石绿十15毫克/升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五次,1~3个疗程,效果较好。

(2)用0.15毫克/升硝酸亚汞全池泼洒也有较好的疗效。

(3)每立方米水体

文档评论(0)

155****31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