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课件).pptx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思考:;(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1.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性别行为:儿童在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和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中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思考:;(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的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男性:

勇敢、刚强、独立、豪放、果决

女性:

细心、整洁、温柔、顺从、富同情心;;许多父母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就不容易嫁出去。

即使现在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者之刻板印象,因此,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是挥之不去。;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2.性别行为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1)在选择玩具时有了明显的性别差异。

(2)倾向于选择与同性同伴玩。

(3)男孩更愿意玩户外的团体游戏,女孩更愿意在室内玩不剧烈的活动的游戏,而且经常是两、三个人一起玩。;(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2.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3.社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话题辩论】;认识误区

1.“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

双性??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而“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向异性学习要掌握分寸。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掌握“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3.在向异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多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而非缺点。既不能让女孩学习男孩的粗野,也不能让男孩学习女孩的柔弱。

;4.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或女性化倾向?

一些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双性化的儿童和成年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传统性别特征的同伴更受欢迎,适应状况也更为良好。;因此,“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在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刚出生的新生儿有亲社会行为吗?学前儿童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亲社会行为的?

3.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是指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

即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如自己的玩具给人看、送人、拿出玩具参与别人的行动。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异(3-6、7岁)

发生频率最高是合作行为。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不同而变化。;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案例】洋洋在玩滑梯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磕破了,流出了血。小朋友看到了感到特别难过,他们觉得洋洋一定很疼,他们把洋洋扶起来安慰他,另外的小朋友跑去找老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总结: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4.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阅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