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docxVIP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文字运用Ⅰ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1年的夏天,关中西府的古周原上,绿汪汪蓬勃了一个春天的小麦,被阵阵暖风催逼着,摇身一变,就都透透地黄熟了,风摇着金黄的身姿,招引来勤劳的农人,下地挥镰,弯腰收割起来。我是割麦农人中的一个,在我的身后,是我割倒打成捆子,一簇簇复又立起在地里的麦子。我甚至听得见麦捆子的絮语,一簇说我可香可香了呢,说着还问着另一簇,你闻得见我的麦香味儿吗?被问着的那一簇麦捆子,很是不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回答说谁又不香呢?我也香呀!……就在麦捆子相互争香的时候,御风而来的风先生,热烘烘撵到我的身边,帮我把弯着的腰扳直,指示我往麦地边的大渠看。我看见送报送信的邮递员骑着他的绿色单车,风驰电掣般骑行在大渠边的道路上,赶到我家的麦地边了。

邮递员一脚离开单车的脚蹬,撑在路上,从他单车的帆布兜里,抽出两本杂志,冲着地里割麦的我喊:吴木匠,你的杂志来咧!

18.文中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的词语“绿汪汪”“透透地”“热烘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18.①这三个词都起到强化描写效果的作用,“绿汪汪”“透透地”分别强化了小麦蓬勃生长和成熟时的状态,“热烘烘”突出了夏日之风的特点;②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19.①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作者想象麦捆子之间的对话,将麦捆子人格化;②拓展了艺术空间,使叙述和描写更加生动,突出了作者对麦捆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首先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能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通过摹声或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文本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绿汪汪”:这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鲜亮、充满生机的绿色。它不仅传达了颜色的深浅,还暗示了一种水灵、润泽的感觉。“透透地”:“透”强调了透明或透彻的程度,给人一种清晰、纯净、无阻碍的感觉。“热烘烘”:“烘”字,传达了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热烘烘”这一重叠式词语,增强了热度的感觉。

再具体结合文本可知,“绿汪汪”“透透地”用来描述小麦的生长情形,强化了小麦蓬勃生长和成熟时的状态。“热烘烘”形容夏日的风,突出风带来的热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整体上,作者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麦田场景转化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个性的社交场合,通过麦捆子之间的对话,创造了一种生动的交流场景;将麦捆子赋予人类的特征,如“絮语”“说我可香可香了”“很是不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这些描述让麦捆子仿佛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

②通过麦捆子之间的对话,作者创造了一种场景感,拓展了艺术空间,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麦捆子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故事的动态性和真实感。麦捆子的香气和对话也象征着收获、繁荣和生命力,传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山西省太原市2024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漫长的服装史中,最初那些挂在颈项间的串饰,不一定是为了审美,而可能是为了护佑生命、祈福避邪。因为科学尚不发达的原因,先祖们企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保护自己。这时候,赤铁矿粉染过的一块骨头就可以寄予他们对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画和在砾石上钻孔的痕迹,让我们古老的文明记忆更加深刻。我们的先祖服装加工工艺的科技含量虽不如今人,但他们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所制成的骨、石等佩饰的精致程度,常令人①。

不得不承认,中华大地上蚕虫吞食桑叶后吐出的丝,织就了数不清的②的“神话”。当蚕丝制成衣料时,那()的空灵缥缈,让人心旷神怡;当衣料染上天然颜料后,那()的旖旎明丽,令人赏心悦目;当衣裳绣上花纹时,那()的精工巧思,将美好情感一一向人倾诉。中国的丝织服装③不管是“裙拖六幅湘江水”,还是“鸳鸯绣带抛何处”,都营造出了具有中华艺术特色的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②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将下列古诗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