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doc

《游子吟》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子吟》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全诗共六句三十字,却真挚深沉、感人至深。它通过描绘一个看似平常的游子临行前慈母为其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也传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785—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始登进士第。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中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元和九年,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接母亲同住。《游子吟》就写于此时,作者在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表明这首诗是他在溧阳做官时的作品。诗人当时屡经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愈发看淡世事而珍惜亲情,于是在慈母细密针脚的深情感召之下,写出了这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引起了历代万千游子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传咏不息。

时至21世纪,在恢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呼声日高的今天,再来细细品读这首小诗,它折射出的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深地感召着我们学会感恩、践行忠孝。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该诗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亲情(母爱)主题

《游子吟》通过描绘一个游子远行前慈母为其缝衣的特写镜头,集中表现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慈母对儿子的无私之爱,歌颂了亲情(母爱)的伟大,表达了对母爱的铭记和感恩。

“情感是诗的触媒,也是诗的归宿”,《游子吟》这首小诗,用精短的诗行、质朴的语言,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小很普通的细节来表现出亲情(母爱)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以小见大。

所谓永恒主题,就是使历代人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那种东西,它在文学中普遍存在,然而永恒主题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历史上表现亲情(母爱)这一永恒主题的古诗不少,但是每一首的具体表现方式都不同,所选取的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感染力也各有千秋。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中有诗句“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唐代司空图的《步虚》中说“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元代王冕《墨萱图》说“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纵览诗歌史,表现母爱这一传统主题的诗歌很多,却没有一首能像孟郊《游子吟》这么打动人的。该诗选取的意象是人人都熟悉的——慈母、游子、针线、衣服、小草、春晖;描绘的场景几乎是人人都经历过的——慈母为即将远行的游子缝制衣服,置办行李;抒发的情感是人人都曾萌生过的——对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的感激。不分种族、不分年龄,越是普通朴素的情景,越能激起读者普遍的感情共鸣!

二、传达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忠孝”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对国人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的提倡和推崇使得书生们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大。儒家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故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习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去分析和评判他人的思想行为,要求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舍生取义、友悌兄弟、注重信誉。如果忠孝不能两全,则舍孝取忠。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直推崇“百善孝为先”,这种以忠君爱国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思想和“百善孝为先”的伦理习惯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

中唐诗人孟郊作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儒生,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孝思想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早年漂泊无依,一生穷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了一个卑微的溧阳县尉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了孟郊诗的主旋律,即为表现中下层文人的穷愁困苦,但即使这样,深受儒家出仕思想影响的他也仍然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不忘忠君报国;仍然时时感受到人间可贵的真情,比如真挚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感激,并以诗作来反映这些生活和真情。

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用尽毕生心血,哪怕屡遭碰壁,也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忠君报国之心!为了忠君报国,他四处游历,穷困之间,无法忠孝都兼顾,于是他舍孝而取忠,于是“游子”便屡屡长期和“慈母”别离。忠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