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村科普教育基地的实践研究.docx

打造农村科普教育基地的实践研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打造农村科普教育基地的实践研究

摘?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要实现这一目标,少年儿童科学素质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文章根据学道街小学的实践探索,探讨了普通城镇小学如何因地制宜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如何发挥优势开发科普课程,如何依托基地开展参观考察、综合实践、创意制作、主题探究等科普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目的在于发挥乡土优势,开展科普活动,着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关键词:科普基地;科普活动;教育实践

学道街小学于1994年创建科普基地,1995年起接待学生到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28年来从未间断,迄今累计接待学生近10万人次,基地实践经验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500余所学校。

一、因地制宜——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创建之初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2004年创建为“四川省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教基地”,2019年创建为“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0年创建为“全国德育创新基地学校”。

(一)遵循五项原则,建设基地

第一,分步实施。基地建设整体规划,前六年,完成各区树木的栽种,基础功能用房的修建。接下来的10年,打造拓展区和水保园。近十几年来,完成改扩建工程,完善科普教育功能。第二,活动优先。大到房舍的修建,小到树木的栽种,道路的开辟都以便于科普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前提。第三,环境保护。基地的修建、废物的处理等都兼顾保护环境。第四,因地制宜。依托本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无痕化打造。第五,开拓创新。基地建设和设施配置,不断与时俱进。

(二)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基地

围绕科普教育目标,不断完善基地,实现功能区域化。目前建有农事科普区、生活自理区、炊事劳作区、综合实践区、水保科普园“五区四十处”活动场所,总计约300亩。例如“水保科普园”近100亩,建有室外水保设施区、水保生物园区、水文气象观测站、多媒体科普展区、水保知识教育长廊等。这些场所以及设施为学生科普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发挥优势——开发科普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该校以基地为依托,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科普读本。

(一)利用特色资源开发学本

第一,整合基地资源,形成基地特色学本。如“米饭的来历”“辣椒种植”“气象”“水土保持”等。第二,整合地方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学本。如“家乡的椪柑”“家乡的茶文化”“家乡的竹编”“我爱家乡的茉莉”等。第三,整合校本资源,形成校本特色学本。如“创意加工与制作”“出发吧小创客”“陶艺制作”等。第四,整合基地、家庭和社区资源,形成“科普书目文摘”流程化科普活动课例。学本分单元、分章节、分课时编排,操作性强。

(二)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项目

校本课程按照学段分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三个年段。每课时的要素包含课题、培养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流程等。以主题模块为线索,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活动项目。各项活动以流程化指南、指导手册、活动活页等形式指导活动开展。

三、依托基地——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科普实践活动显得更为重要。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是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具有特定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活动。

(一)参观考察活动

学校长期致力于水土保持环境教育,开发的读本《水土保持》作为科普教育的一项内容,其课题研究获省政府奖。目前,学校把水保科普、气象科普、园艺科普、花卉科普、蔬菜科普、椪柑嫁接与管理等主题板块融入基地实践,将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的综合学习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地活动周”期间,学生实地参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如坡改梯、径流场、蓄水池、灌溉沟渠、挂网护坡等,认识体验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登上水利工程——官厅大坝,感受工程的宏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了解当年工匠们的劳模精神。

1.走进农村,体验艰辛

分年级开展认识“家乡常见农作物”,如小麦、油菜、椪柑等,认识“二十四节气”,感知节气之美。参加农事劳作,认识常见的农作物,了解农业农村常识。发现问题、展开研究,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2.走进园区,保护环境

基地有水保园、生态园、养殖园三大园区。走进植物园,认识植物,观察昆虫。走进养殖园,了解动物习性。走进水保园,认识水保设施。结合基地园区,组织开展登山、写生、采集标本、科学考察等活动。

3.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

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群山连绵,农舍田园,竹林依依,岷江环流。有积水面积约1平方千米的官厅水库,跨度40多米的凌空渡槽,千年历史的汉墓群,还有生态椪柑园、奶牛场、养鸡场等。学生在参观考察中,了解到了家乡变化,感受人民智慧,积淀人文常识。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会获得不一样的體验(见表1)。

(二)主题实践活动

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