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VIP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壹】教学目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及欣赏山水之美的超然心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讲读法、引导法

学法指导

研读法、诵读法

【贰】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文解字释文意”

复习导入: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意思。

(1)五色交辉(2)歇(3)颓(4)实是欲界之仙都(运用希沃白板随机点名功能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生:美。)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领略山川风物之美。(齐读)

二、品读——“咬文嚼字绘美景”

1.在文中圈画出作者笔下的景物。

明确:峰、云、石壁、林、竹、雾、猿鸟、日、鳞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读这些文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觉得(文中原句)很美,因为”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三、赏析——“学习写法领略美”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景物的?请从观察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冲击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并在书中做好勾画。

明确:

(1)观察角度: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2)时间跨度:四季(青林翠竹)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

(3)景物状态:静景(高峰……具备)动景(晓雾……竞跃)

(4)感官冲击:视觉(高峰入云)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美景,赏心悦目,美文既要细细品味,又要美读,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2.作者在文中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全体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欲界和仙都分别指的是什么?

(2)作者隐居之地和仙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具有清净、无欲无求、不为世俗外物所烦扰的特点。

四、升华——“一切景语皆情语”

1.面对仙都与欲界,作者对自己与世人的选择,做了怎样的评判?(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你觉得这个“未复”当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教师提示:结合下面所给的人物简介、背景等,分析文本所蕴含的感情。

1.人物简介:

(1)教师设计这部分为情景演绎:一人旁白,一人饰梁武帝,一人饰陶弘景,随机挑选,代入情境,进行演绎。

材料一:陶弘景(456-536),出身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入南朝齐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入茅山修道。

陶弘景隐居茅山、潜心修道的同时,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

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学生归纳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对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2)材料二: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他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受权贵排挤。好游山水,长于赋诗,善摹美景。谢灵运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明确:①与谢灵运志趣相投,对其钦佩之情②为与谢灵运有共同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得意之情。

2.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明确:表达了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未复”还表达了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文学知识: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的精神,鲁迅先生称其为魏晋风骨。

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