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悦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阅读到“悦读”

——谈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儿子今年十岁,读小学四年级,也许是职业(语文老师)关系,也许是个人习惯(喜欢读书写作),我比较关注儿子的早期阅读,培养儿子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捧起书呢?我的体会是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是我指导儿子读书,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阅读内容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所谓“趣”,就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阅读内容和形式,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从儿子两岁半开始,我就给他订阅《幼儿智力世界》,因为这本杂志内容丰富,有童话、科普知识、看图识字、走迷宫、图画找差异、光头探长等,都是小孩子感兴趣的栏目。这套书一直订了整整四年,直到孩子孩子上小学才被《男孩女孩》取代……同时,我们还看《婴儿画报》、《低幼童话故事》、《看图说话》等。逐渐地,儿子从《白雪公主》知道了“好人”和“坏人”,认识“美”与“丑”;从《格列佛游记》(绘画版)中知道了奇妙的“大人国”、“小人国”;从“三个说大话的朋友”的故事中知道了乌龟、刺猬、蜗牛的形状和习性,懂得了不能骄傲的道理……正是这些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启蒙读物,扩大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奠定了“阅读”基础。

二、阅读形式活泼多样。孩子5岁时开始接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堂吉诃德》、《十万个为什么》等“大部头”,为了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孩子对这类书的阅读兴趣,我也是先让孩子看带插图的少儿版,等孩子上了小学,再接触拼音版。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希腊名作,由于语言文字、文化习惯的差异,让孩子直接读文字是比较吃力的,于是我就先买了希腊神话动画光盘,孩子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遍动画片,然后带着这份与老朋友会面的亲切和意犹未尽的期待,再去进行文字阅读,那看书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身心愉悦的快乐之旅了。

三、阅读效果交流互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孩子到底读出了些什么?作为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孩子交流。比如孩子读完一本郑渊洁的《皮皮鲁与419宗罪》,我就说咱们比赛说出书中的各种罪行,看谁说的多。结果孩子的积极性来了,一口气说出几十种,这说明他基本记住了书的内容。我接着再问“郑渊洁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童话?”这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问题,一经提醒,孩子略加思考也就明白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罪行,不去犯罪。这样认识就提高了许多,“悦读”体验也深厚许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孩子看完杨红樱“笑猫日记”系列中《蓝色兔耳朵草》,感动得直掉泪,说笑猫冒着生命危险去采兔耳朵草治疗虎皮猫的耳聋,太感人了。按说,能有这样的直观感受也算不错了,但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体验这个故事的深层寓意,我与他进行了以下对话:

妈妈:你说得对,妈妈也很感动。不过你知道笑猫到达蓝山所过的“豹尾岭”、“虎头山”等还可以怎么理解呀?

儿子:怎么理解?就是到达蓝山很不容易呗!

妈妈:对呀,这让我想起《西游记》——

儿子(兴奋地):我知道了,困难!笑猫要到达蓝山必须要克服很多困难。

妈妈:而蓝山看来很像是如来佛的“西天”啊——

儿子:我懂了,“蓝山”“兔耳朵草”就好比成功——要想成功一件事,就要克服很多困难。

妈妈:如果不克服呢?

儿子(若有所思):只有失败。

……

我觉得“悦读”体验的程度是与读书收获的大小成正比的,但孩子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肯定还有许多未读懂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交流引导多了,势必吸引孩子自己形成对书的深层开掘,而深层开掘带来的“悦读”体验也就水涨船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阅读也就慢慢变成了“悦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dow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