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过程写作法”引导学生写作文学短评》教案教学设计.pdf

《巧用“过程写作法”引导学生写作文学短评》教案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承传统文化,绽放生命诗意——巧用“过程写作法”引导学生写作

文学短评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是学写文学短评,这是高中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它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

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这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

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短评是一

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

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

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

“评论”贵透。

教学工具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文学短评写作感到为难,通过与学生交流

发现,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是感兴趣的,但是对于新的体裁的写作,

学生是有一种自然发恐慌心理的,尤其是新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中学

习充满期待又没有完全适应,本身基础参差不齐,文学素养很难统一,

此时对待新的文体的写作,无疑是一大挑战。所以本节课采用“清单

写作”的模式,让其对文学短评写作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准确区分“评”和“感”的界限。

2、掌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方法,学会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3、对“传承传统文化,绽放生命诗意”有所思考与体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短评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析”与“评”,能对“绽放生命诗意”有所思考

与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巧设任务情境,引人入胜:

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一直有传帮带的教育传统,这种传统不只是指向

老师,也指向学生。在学习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后,

明达中学艺术班的李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短评后,发现他们班很多

学生还是没有很好掌握短评写作要领。于是,李老师找到我,要我帮

他看看几篇短评片段。我想,我一个人的智慧哪敌我们班同学的集体

智慧呢?于是,我想到了求助大家。助人就是助己,由此我也也可以

学习到如何写作短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评写作,帮我一

起完成李老师交给我的任务。

二、名家名篇赏析,学人之渔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

之情,三也。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

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

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

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

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

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

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

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

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根据这个短评文字,用微课讲述,提炼清单)

文学短评写作清单:

1.定题小巧,定点评论

2.逐层分析,客观评论

3.叙析评相结合,以析评为主

……

三、学写文学短评,以渔求渔

1.合作修改,以渔求鱼

李老师班上的学生艺术天分很高,但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有很大的进

步空间,现在我们就以一篇《短歌行》的文学短评节选部分为例,

依据微课所授内容来帮助他们修改文学短评吧。

(投影)片段一:《短歌行》文学短评

《短歌行》一诗可谓是曹操所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创

作这首诗时,曹操已是暮年,此时的他还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志,心

中全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人才的渴望。诗中处处有耀眼之处,但

我最爱的便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这句诗的意思是“明

亮的月亮,我什么时候可以将你摘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才”

比作“月亮”,十分巧妙而独具特色,同时摘取月亮是困难到几乎不

可能的事情,也突出了曹操招揽人才时的各种不易与辛酸。但即便是

这样曹操也没有放弃面对几同“摘取月亮”一样的困难,他仍选择坚

持。表达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深深渴望之情。

片段二:《古往今来,聊表心意——短歌行文学短评》

用简练的语言述说心中的期许,这便是用典的魅力所在。“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这里化用的是《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一句简单且富

有诗情的话却写出了曹操希望尽可能多接纳人才的期望。“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60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