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欺诈和防止内外勾结.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场景的争夺,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发展,场景在不断垂直、细分,这为风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细分的场景中,B端风控和C端风控,哪一个更重要?如何反欺诈、反内外勾结,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风控体系在未来会呈现何种形态?

1、技术

在细分的场景中,有什么前沿技术正在被应用?

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太前沿的技术。其实我们目前用的很多技术都是过去很成熟的,早就存在了。而这几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去没有应用场景的技术,有了应用场景。

其实很多技术的使用没有那么复杂,环境才是最大的变量。今天是数据爆炸的时代,很多技术层出不穷,像人脸识别,其实过去技术早已相对成熟,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变化,才出现了巨大的使用空间。

金融从业者永远会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最新的技术,技术多么先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学会技术,找到技术的使用场景。

时代在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算法和新的创新领域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落地实践、如何有效利用它们,使风控达到一个新级别、新高度,以及如何将它们在细分场景当中做深度落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场景如何,金融的本质,我认为还是金融。

从风险角度看,需要防范的东西一直是不变的,如身份欺诈、不适当的授信,以及不适当的授信带来的还款压力,传统金融行业对此早有关注,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及数据,更有效地实现风险防范。

比如说,网贷的申请。过去在不见面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识别个人信息的真实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过去我们也无法识别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但由于知识图谱的出现,我们有了更多手段去识别两个客户之间的关系。

我以前在美国运通,玩得最熟的是SAS,做模型做得最多的是逻辑回归。随着近几年的科技发展,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在腾讯时,除了征信,我也做支付风控,用机器学习等方法挖掘了很多关系链数据。这些对于风控有极大的帮助。

但话说回来,风控归根到底是要为金融服务的。不是把时髦的技术拼凑在一起,就一定能做出优质、稳定的模型。要有对业务很深的理解,才能衍生出非常有用的变量,做出更好的模型。

2、B端和C端风控,谁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在细分场景中,B端风控比C端风控更加重要。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一个大的平台,要和别的平台在不同的场景合作。如果是旅游类的消费分期,作为一个普通客户,肯定会选择知名的平台。这些平台就有客户多、产品丰富、数据多等特点。

我也会去了解B端的风控能力是怎么样的。如果一个平台做风控比较靠谱,它能触达的客户也比较靠谱,那么我对C端的风控可能就做好一大半了。

在场景的应用上,对B端的管控与选择,比C端更重要。

为什么?首先,合作端带来的客户群是有其特性的。以差旅为例,这类人群进行身份欺诈的概率比较小。同理,支付场景的客户群,身份欺诈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其次,B端带来的数据,是我们在不同场景中区别其他场景的很重要的地方。与B端的合作,不仅能解决客户流量的问题,更能通过客户流量,带给我们做风险判断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它是独有的,是真正能落地到新的场景应用中的。

据极大丰富的话,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方式把欺诈挡在外面,这可能需要做更多的结合。

另外,当你跟商家、跟B端合作时,合作关系的打造也非常重要。要让你的合作方敞开数据,帮助他打造更加有用的模型。

4、在细分场景中,如何防止内外勾结?

刚才也提到,内外勾结一直是金融领域比较头痛的地方。那么在细分场景中,如何防止内外勾结?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内外勾结比以前少很多了,因为通过互联网非面对面的方式发生服务,欺诈风险、人员道德风险的空间比以前少。

有些不能改变的,是原有的商业形态中一些比较邪恶或者灰色的东西,像机票商被套现,你在没有进去之前它就存在。但从金融科技企业本身来说,我们内部的欺诈风险没有那么高,因为都是工程师为主,没有所谓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所以内外欺诈相对较少。

我同意这一点。内外欺诈的风险,从科技金融的手段和风控的未来发展趋势来讲,是越来越少了,并不是说想欺诈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是在场景和环境下,让人内外勾结的口子越来越小。

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在风控领域的整个风控体系的架构,人的架构,模型、反欺诈和2B企业的架构设计,在整个风控闭环中法律层面的架构设计……从每一个底层资产过程中发生业务中的架构,都是不断减少内外勾结的有效手段。

我们做了一个区块化模型群,以六维的方式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用人去感知机器不能感知的一面,而机器可以感知的一面就是数据,由机器、算法、模型来实现B端评价。最后我们可以获得企业的现金流指数,企业收入模型被击穿的可能性和预警线,包括业务数据和风险数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9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