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数字化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

《科研机构数字化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研机构数字化建设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科研机构数字化建设的概念、总体要求、建设架构、建设内容、保障体系。本文件适用于科研机构的数字化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A267-2000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5629.1103-2006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11部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附加管理域操作规范

GB/T28181-202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448-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T28827.4-2019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服务要求GB/T28925-2012信息技术射频识别2.45GHz空中接口协议

GB/T29768-2013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

GB/T35319-2017物联网系统接口要求

GB/T43803-2024科研机构评估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科研机构scienceandtechnologyresearchorganization

以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为核心业务,有明确的职责定位、研究领域和研发布局,具备开展研究开发的基本条件和人才团队,能够有组织、有系统、持续性的开展研发活动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机构。

[来源:GB/T43803-2024,3.1]

3.2

科研机构数字化建设digitalconstruc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researchorganization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科研机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存储、检索、分析和利用的过程。

4缩略语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he3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4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WSN: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

ZigBee:紫蜂协议

NAS:网络附属存储(NetworkAttachedStorage)

FC:光纤通道(FibreChannel)

I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nternet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

5概述

5.1科研管理数字化

将传统的科研业务流程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管理,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和可追溯性,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科研项目管理;

b)科研制度管理;

c)科研质量管理。

5.2科研财务数字化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科研机构的财务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科研经费管理;

b)科研合同管理;

c)科研采购管理。

5.3科研人员数字化

将传统科研人员管理转化为数字化人员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科研人员管理;

b)科研绩效管理;

c)科研组织建设。

5.4科研数据数字化

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将科研机构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科研成果管理;

b)科研知识管理;

c)科研技术推广。

6总体要求

6.1安全性

应遵循国家有关数字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宜从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保障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性。

a)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运用过程中宜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信息的可用性、

完整性、机密性;

b)在平台的建设、运维和使用过程中宜采用身份鉴别、权限管理等措施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安全性;

c)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宜采用加密传输协议、网关配置等技术保证数字化建设的网络安全。

6.2稳定性

宜定期对数字化平台各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保证各系统稳定运行。

6.3可扩展性

科研机构数字化平台各系统宜采用模块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