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三下学期“三诊”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三下学期“三诊”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3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三下学期“三诊”

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部族方国的国家组织形态,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缘关系稳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不能得出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尚不能实现王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

2.据《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

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

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 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西汉中后期,地方家族通过分土地、资产给邻居、村民和建立对本地神灵的祭拜控制权等,充分说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家族影响力扩大,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正确;西汉武帝用刺史监察地方,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儒学独尊,排除C项;豪强势力发展是庄园经济形成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宋太祖赵匡胤下令,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都可应考,对偏远的考生提供路费报销,这样应考的考生数量大增,每科进士多达几百人。据此可知,宋朝的科举制()

A.助推了革新的政治风气 B.实现了四民平等的思想

C.导致官僚臃肿局面出现 D.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宋朝采取措施,扩大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范围和人数,有利于提升选官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也推动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也即宋朝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变革,D项正确;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A项;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但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仍然牢固存在,四民平等尚不能完全实现,排除B项;导致宋代官僚臃肿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机构设置重叠和恩荫之滥等,排除C项。故选D项。

4.一部分人怀疑,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没有到过中国,是摭拾西域商人旧闻而作,因为对中国的万里长城视若无睹。也有辩护者称长城当时已甚颓败,并不雄伟,作者不加记载也属正常。据此推知

A.西方文献没有长城轶事的介绍 B.中国衰落作者不愿称道长城

C.西方人缺乏探索外部世界兴趣 D.《行纪》反映了中外交流事实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人对《马可·波罗行纪》所记录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但不管是马可·波罗记录的,还是西域商人记录的,都反映出中外之间是有交流的,故D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没有记录长城轶事,并不代表西方文献没有记录,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从《马可·波罗行纪》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外部世界有兴趣,排除C项。

5.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欧美人主要关注有关刑事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欧美()

A.插手中国司法审判 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

C.淡化在华政治目的 D.维护在华利益的功利性色彩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