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在他的三部力作(其他两部是《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化论著研读”部分,专门介绍并提出阅读建议。高中诗词阅读鉴赏也常涉及到其中的内容,象“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的老师也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这激发了我读全书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了这篇文章,愿与各位同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造境即有我之境,写境即无我之境。

“我”即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多半指诗人。没有主人公的情志就没有诗词的产生,按说都是有我的,怎么会出现无我之境呢?二者是如何区别的呢?

王先生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外界的景物都被我的主观情感浸染了,成了我或爱或恨、或怨或慕的对象。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浓厚的,绵延充塞于天地之间。目之所及,皆有灵性,或热情或冷漠,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表现了哀伤的主人公对花的不满埋怨。花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这位女子处于深深的庭院,寂寞无伴,登高远望又望不见想念的人所在的章台,愁思难消。此时又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美景易逝,青春年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自己却这样孤独无伴,华年白白流逝,伤心的泪禁不住潸然而下,万般无奈去问风雨中的红花,而它竟然无语,连理都不理就飘飞了,怎不让人更加伤感!这种看似无理之举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深厚的寂寞愁苦。

同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也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理想渺茫的心境,前面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意思是大雾弥漫,隐藏了楼台,月色朦胧,看不到渡口,那美丽的桃花源啊,我理想的去处,寻寻觅觅,总也不见。如此心境,又怎么能忍受这孤零零的馆舍内关住的满屋的春寒!那傍晚的声声杜鹃哀啼听来是那么凄凉:一切外界景观,都反射出内心的孤苦寒冷。

晏殊的《蝶恋花》更是有我之境的典范:“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在寂寞的主人公眼里,菊花被忧愁的烟霭笼罩,兰花上的露珠是哭泣的眼泪,双飞的燕子可羡,通宵的明月可恨。天地万物都因为主人公的寂

第一境界,是孩童的眼光,涉世不深,无忧无虑,纯粹客观,对人和物只有最浅层表象的认识。此时山水与我没发生什么联系,所以不能成为艺术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青壮年时期,处于奋斗的潮流漩涡之中,要追求的东西太多,经历的风霜雨雪也多,成败荣辱,喜怒哀乐,时时相随,对人生的理解逐渐深入,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看山看水看世界都带上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色彩,感觉山水外物都是某种人生思想情感的代言,象征。如悲伤者的感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西厢记.长亭送别》)慷慨者的感觉:“这也不是长江水呀,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单刀会》)“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十六字令》)总之,山水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人,都展现了人多姿多彩的情感志向。所以属于有我之境。

第三种境界,历尽人生的阴晴风雨,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经受了炼狱般的捶打,达到了一种彻悟般的境界,宁静,恬然。再看山水,还是山水,一切以自己的规律盛衰着,变化着,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物罢了,并不比山水高明多少。这种返璞归真的本色的眼光不同于孩童的眼光,此时,天地和人心都如同经历了狂风暴雨的吹打洗礼,更加清新,更加宁静。此时人与外物有了一种平等,一种默契,一种和谐,人亦山水。所以如同无我之境。

由此可以把上面三种境界各添一句话,变成“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我是我。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皆是我。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也是山水。”通过后两种境界就明显看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了。

文档评论(0)

157****08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