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儿童常用药物肾毒性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治措施.docVIP

临床儿童常用药物肾毒性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治措施.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床儿童常用药物肾毒性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治措施

肾毒性药物是指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的药物。这类药物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以及其他肾脏问题。常见的肾毒性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1.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其他抗生素:如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磺胺类药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等可引起肾病综合征甚至严重肾衰竭。

3.脱水剂:如甘露醇。

4.利尿剂:各类利尿剂都有潜在的肾毒性。

5.造影剂:如碘海醇、碘帕醇、碘佛醇等。

6.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如顺铂、环孢素、他克莫司、甲氨蝶呤等。

7.中草药:一些中草药也可能具有肾毒性,如川木通、马兜铃酸含量较高的中草药等。?

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治措施

1.评估儿童急性肾损伤,掌握这2个方法

目前对儿童儿童急性肾损伤(AKI)的评估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是pRIFLE(paediatric-modifiedRIFLE)标准,和急性肾脏损伤网络(acutekidneyinjurynetwork,AKIN)标准。

pRIFLE标准依赖肌酐清除率(CCr)及尿量两项指标,但对于缺乏身高测量值或尿量等数据的患儿,很难估算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所以采用RIFLE分类系统进行肾损伤程度的分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AKIN标准则基于测定的血清肌酐(SCr)。

2.儿童用药,注意这7类药的肾毒性

抗菌药

以黏菌素(colistin)导致AKI的比例最大(33.10%),其他依次是: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17.40%)、万古霉素(Vancomycin,15.30%)、磺胺类(sulfonamides,13.70%)、克林霉素(clindamycin,6.46%)、头孢菌素(6.07%)、达托霉素(daptomycin,6.07%)、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3.60%)、利奈唑胺(linezolid,3.48%)、碳青霉烯类(3.31%)、甲硝唑(metronidazole,2.55%)、四环素(tetracycline,1.73%)和喹诺酮类(1.71%)。

多粘菌素

目前常用的有硫酸多黏菌素B、硫酸黏菌素(硫酸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olistinmethanesulfonate,CMS)3种形式。

多黏菌素的肾毒性是其上世纪被临床放弃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如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素和肌酐升高等。

为避免发生肾毒性,在应用多黏菌素类时,不应超过所推荐的剂量。同时,建议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避免伴随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相较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硫酸多黏菌素B急性肾损伤发生率相对较低。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儿童使用剂量:每50万U需溶于300~500ml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剂中使用。肾功能儿童1.5万~2.万U/kg/d,分2次给药(1次/12h);总剂量不超过2.5万U/kg/d。肾功能正常的婴儿最大剂量可达4万U/kg/d。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中引起的AKI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滤过肾小球,5%~10%的胃肠外剂量被近端小管细胞(proximaltubulecells,PTC)吸收并聚集有关。

新生儿肾功能不成熟可能导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引起的毒性风险较高,但与成人比较,新生儿肾毒性发生率实际上更低。

一般氨基糖苷类相关肾毒性在用药后5~7d发生,7~10d肾毒性最强,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或增多,大多数表现为非少尿性急性肾衰,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一般情况下停药后肾功能可逆转。

推荐氨基糖苷类采取短期治疗(≤7d)。无肾毒性危险因素的患者,氨基糖苷类药治疗7~10d,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β-内酰胺类药相似;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肾功能,可有效地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的肾毒性发生率,改善安全性。如长期应用该类药,疗程超过10d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肾毒性危险逐渐加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类抗菌药物肾损伤主要发生于第一代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拉定、头孢噻啶等,由于第二代以后药物的分子结构改变,肾毒性也逐渐递减。

头孢拉定是所有β-内酰胺药物中最易引起肾损伤的药物,肾损伤的形式是血尿。头孢拉定引起的血尿临床特点包括:

1.大多数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