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4分)追根溯源知君子。
下面是一位同学以“《论语》中的君子”为题所做的读书笔记。请帮他修改笔记内容,做好汇报准备。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指有身份或地位的人。到了春秋末期,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于学习,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怨恨和失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需心态平和,具备宽厚豁达。“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仍自得其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安贫乐道,重视道德修养,保持纯粹的生活。正是在《论语》多视角的琢磨和刻画中,君子形象逐渐清晰,成为一种典范的人格模式。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彼此理想、志趣一致”的意思,所以“志同道合”中有错别字。
B.因为表达的是“纯正无杂”的意思,所以“纯粹”中有错别字。
C.“琢磨”在句中是“不断加工使之精美”的意思,所以应读作“zhuómó”。
D.“模式”在句中是“使人可以仿效的标准样式”的意思,所以应读作“múshì”。
(2)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2.(6分)借助花木识君子。
下面是某小组一位同学的演讲稿节选。请参与小组成员对稿件的讨论。
一直以来,梅兰竹菊因品性独特,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寄情言志的对象,被称为“花中四君子”。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②清华其外而淡泊其中——梅兰竹菊如此,人中“君子”不也如此吗?
③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花中四君子”傲然挺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④千百年来,其高洁、坚强、无畏的品格,犹如一泓清泉,滋养着一代代国人的心灵。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悟其精髓,使君子之风不断传扬。
(1)该同学对于文稿中两个加点词语是否应该使用引号产生了疑问,有同学查到了引号的几种基本用法(见下面“小贴士”)。你根据语境作出的判断是:两处都应该使用引号,因为“君子”的引号表示【甲】,“花中四君子”的引号表示【乙】。(【甲】【乙】两处填写序号)
小贴士
引号的几种基本用法:①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②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③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2)有几名同学对文稿中四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发表了看法,你认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四个句子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梅兰竹菊人格化,使语句的表达更生动形象。
B.第①句还同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交代了梅兰竹菊得名“花中四君子”的原因。
C.第②句还同时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梅兰竹菊的特点正是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D.第③④句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先后把梅兰竹菊比作文化符号和一泓清泉。
(3)筹备小组准备了以多种植物为背景图案的书签,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正楷在书签上题写两句与该植物相关且能表现“君子”特点的诗文。(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3.(4分)演说轶事赞君子。
一位同学准备讲述“君子之争”的故事,请帮他完善文稿。
北宋时期的范镇与司马光不仅同朝为官,而且是至交好友。一次,他俩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因为见解不同,两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二人都是博学大才,各有各的傲气难平。如何解决争端呢?他们没有意气用事,最终决定用下棋来决胜负。结果司马光负,二人暂缓争论。
时隔21年,范镇带着之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到洛阳看望司马光。这一次,他们又锋芒毕露,争论数天,仍无结果,便以投壶定胜负。司马光胜出,欢呼道:“大乐还魂矣!”
像范镇与司马光这样,虽然见解不同,但,就可称为“君子之争”。
(1)你检查文段,发现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各执己见
B.面红耳赤
C.意气用事
D.锋芒毕露
(2)根据你对文段中“君子之争”的理解,从下面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A.以下棋或投壶的方式决定胜负
B.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相互尊重
C.考虑到彼此的关系而暂缓争论
(3)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在“班级论坛”上发表了活动感言。请用上“了解”“理解”“行动”三个词,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4.(2分)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