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

辨证论治:脾虚湿盛证的基本病机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健脾祛湿汤

中药单味:黄芪、白术、茯苓、泽泻

针灸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食疗方案:山药、薏米、芡实、莲子

艾灸应用:灸脾俞、胃俞、中脘

中医外治:拔罐、刮痧、热敷ContentsPage目录页

辨证论治:脾虚湿盛证的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

辨证论治:脾虚湿盛证的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证的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水湿不能输布,聚而成湿。2、外邪入侵:湿邪易伤脾,外感湿邪或久居潮湿环境,可直接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湿邪内停,形成脾虚湿盛证。3、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阳气,使脾阳不足,湿邪内生。4、劳倦过度:过劳或久病,耗伤脾胃元气,运化水湿无力,湿邪停聚成患。脾虚湿盛证的证候表现:1、脾虚表现:面色萎黄、纳差、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2、湿盛表现:身重困倦、四肢酸懒、头昏沉重、胸闷脘痞、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濡。3、兼夹气滞:气机郁滞,可兼见胸胁胀满、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大便溏泻、女性月经不调等。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祛邪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祛邪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1.脾虚湿盛证是一种中医证候,是指脾虚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停聚于体内而形成的证候。2.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减退、身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缓等。3.脾虚湿盛证的治疗原则是健脾祛湿,扶正祛邪。健脾祛湿法1.健脾祛湿法是脾虚湿盛证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泽泻、荷叶、陈皮等。2.健脾祛湿法的目的是健运脾胃,祛除湿邪,改善脾虚湿盛证的症状。3.健脾祛湿法可以采用口服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法1.扶正祛邪法是脾虚湿盛证的辅助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等。2.扶正祛邪法的目的是扶助正气,驱除邪气,提高机体抵抗力。3.扶正祛邪法可以采用口服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饮食调理1.脾虚湿盛证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甜腻的食物。2.脾虚湿盛证患者宜食用温热、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莲子粥、薏米粥等。3.脾虚湿盛证患者还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祛邪日常生活调理1.脾虚湿盛证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受凉等。2.脾虚湿盛证患者应注意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3.脾虚湿盛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预防1.脾虚湿盛证的预防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2.脾虚湿盛证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3.脾虚湿盛证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健脾祛湿汤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健脾祛湿汤补中益气汤1.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升阳举陷。2.组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当归、防风、升麻、柴胡、陈皮、当归、防风、川芎、生姜、大枣。3.适应证:脾虚气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健脾祛湿汤1.功效:健脾祛湿,益气活血,化痰利湿。2.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薏苡仁、泽泻、藿香、佩兰、苍术、红花、山楂、神曲。3.适应证:脾虚湿盛,脘痞腹胀,大便溏泻,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滑。

中药单味: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脾虚湿盛证的中医治疗指南

中药单味:黄芪、白术、茯苓、泽泻黄芪1.性味归经: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2.功效: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敛疮。3.主治:脾气虚弱,正气不足,表虚自汗,气虚下陷,脱肛久泻,疮疡久溃,难于收敛。白术1.性味归经:白术,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胃经。2.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安胎。3.主治:脾虚气弱,食欲不振,腹泻腹痛,水肿,胎动不安。

中药单味: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茯苓1.性味归经: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2.功效:健脾益气,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祛风化痰。3.主治:脾虚气弱,心悸失眠,水肿,痰饮,风眩。泽泻1.性味归经:泽泻,味甘,性寒,归膀胱、肾经。2.功效:利水渗湿,清热除烦,平肝潜阳。3.主治:水肿,尿少,烦热口渴,肝阳上亢,眩晕耳鸣。

针灸穴位:脾俞、胃俞、中脘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