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2013)

生命体征的维护

心电图,无创血压、有创连续动脉压、、肝肾功能、血尿渗透压,凝血功能及外周氧饱和度等监测,依结果及时调整系统性治疗目标及方案。

神经功能监测

1.神经系统查体及评分

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反应、瞳孔状况、颅神经反应、运动感觉、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等进行系统查体,评估评分。

2.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实物及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有创颅内压监测脑室内置管是目前的金标准,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d,颅内压增高的治疗阈值为20。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

(1)颅脑损伤

=1\*3①评分3-8分及头颅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2\*3②评分3-8分但头颅无明显异常,如年龄40岁,收缩压90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

=3\*3③评分9-12分,如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进行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入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颅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脑灌压()监测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并避免低于50,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颅内压可随体位改变、咳嗽、躁动或压迫颈静脉、拍背、吸痰、鼻饲等护理操作而暂时性上下波动,其中以压迫骨窗对颅内压影响最明显。因此:

=1\*3①护理过程中将患者床头抬高30°;

=2\*3②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动作轻柔,集中进行,有效减少各项护理操作对颅内压的影响;

=3\*3③保持颈部及躯干呈轴线,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来降低颅内压。

脑血流()监测:

正常情况下脑血流为45-65100,脑血流下降会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以及无氧酵解的增加。脑血流与脑灌注压呈正比关系,与脑血管阻力呈反比。低血压或者脑血管阻力增加直接导致脑血流下降后的脑缺血或者脑梗死。

目前经颅多普勒()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神经影像监测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移动技术对围手术监测奠定了良好的支持。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

病理情况下目前认为5-20是颅内压合理范围,合理控制颅内压对减少高颅压和低颅压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十分关键。

体位:头位抬高30°,保持颈部和躯干轴线,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来降低颅内压;

避免低血压和低有效血容量,通过或监测仪等监测血流动力学,避免脑低灌注引起的脑缺血以及后续颅内压增高;

控制高血压,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保证脑灌注压的情况下,合理的控制血压,避免过度脑血流灌注增加颅内压,增加再出血和血肿扩大的风险;

管理好重症患者气道,严密监测血气分析,保障280,295%,维持2在30-35为佳;

控制体温于正常水平或轻度低体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必要时进行亚低温治疗。

必要时镇静措施,保持患者处于镇静评分处于3-4分为佳;

行脑室型探头监测者,可以根据颅内压水平适当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

渗透性治疗,对于肾功能好,高颅压不易控制而脑水肿明显者,建议血浆渗透压目标值为300-320,对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容易伤害的患者,治疗目标为290-300,渗透性治疗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甚至辅助以利尿剂;

如颅内压持续性增高应及时复查头颅以排除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必要时手术干预。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

(一)、目的与意义

神经外科重症及术后患者疼痛、躁动和兴奋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和焦虑,这些都会增加再出血、颅内压增高,导管脱落和误伤等风险。

(二)、疼痛与镇静程度评估

评估疼痛强度最常用的数字评分法(),即“十分法”。

疼痛量表:

镇静评分系统有评分,镇静躁动评分()等。

(三)镇痛与镇静实施

1.镇痛治疗: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非阿片类止痛药,阿片类止痛药。

2.镇静治疗期间评分或评分可达3-4分。

3.建议应用短效且不良反应可控的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

4.丙泊酚起效快(30-60S),作用时间短(半衰期2.5),镇静深度容易控制,利于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有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代谢率及抗惊厥作用。

5.咪达唑仑起效迅速,具有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的作用,且能提高癫痫抽搐阈值,长期应用有蓄积的可能,且易感者可致成瘾。

6.右美托咪定同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其在镇静的同时维持患者意识清醒,利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其对呼吸抑制轻,有利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撤离。

7.静脉镇痛镇静药物应逐渐增加剂量致所需的终点。镇静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及导致患

文档评论(0)

18670725602a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