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VIP

【初中语文】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语

苏轼曾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就不止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看看如何寻找第二种答案?

2.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罗迦·费·因格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3.文体解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阅读课文,思考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预设: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请分析第4段和第9段有什么作用?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4段:“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预设:以上两段都是起过渡作用,分层如下:

第一部分(1-3段):由数学问题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结论,引出第4段中的观点句: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第二部分(4-12段):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四个条件:①使自己学识渊博,②灵活运用知识,③持之以恒的尝试,④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一部分实际上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

第三部分(13段):得出“只有具备几个关键要素,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的结论。

【小结】本文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分层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

1.第1—3自然段——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者用一个带有图形的材料,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引到创造性思维上,告诉读者:“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即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预设:好处: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新颖有趣,引人深思增强了论证效果。

2.课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请找出例子和其佐证的论点。

7段: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以约翰.古登贝尔克将两种机械合起来创造新机器为例,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第8段: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歌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以罗兰.布歇内尔带来游戏机革命为例,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这两个例子能不能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

第一个侧重于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二个则侧重于探求新事物的意识。

2.下面这则材料能否替换文章约翰古登贝尔的列子,为什么?

约翰古登贝尔制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研制成功了油脂性印刷油墨,还设计出了金属活字的铸字盒和冲压字模。约翰古登贝尔用这种印刷机,印刷出了《圣经》等书籍。此后,书籍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书,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书籍得到了广泛传播。印刷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明确:不能替换。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笔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