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又不忍之心》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VIP

《人皆又不忍之心》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转,转动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乡里结党的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D.犹其有四体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策之不以其道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敏于事而慎于言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而又何羡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对孟子及《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极为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阅读课文,完成第6题。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獯鬻(xūny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夏商时称“獯鬻”,周时称“猃狁”,秦汉时称“匈奴”。②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儿。旄,同“耄”,年老。倪,幼儿。

7.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将谋eq\x(A)救燕eq\x(B)宣王eq\x(C)曰eq\x(D)诸侯多谋eq\x(E)伐寡eq\x(F)人者eq\x(G)何以eq\x(H)待之?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指方法或原则,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

B.夷,既可特指东边的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少数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

C.《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乐经》统称为“六义”。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