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落实 论文.docx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落实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落实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是培育中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学,应”始终与“时空”相随,将大事年表与历史地图两个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载体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时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外历史有密切关联的事件的国际背景的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大事年表,历史地图

引言:学科素养的内涵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其意义在于让课堂教学目标对标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形成专家思维,是“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的“中国话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本文就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的落实进行探讨。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荒诞的事情。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时空观念”有如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1]。那么,中学历史课堂中应如何落实上述培养目标呢?在专题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一课中,我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时空观念”素养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普通初级中学的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历史学科课程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史实,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解释的能力。但是,囿于知识面和所接触的历史史料的局限,加上初中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意义等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难以清晰的表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外历史事件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补充适当的史料,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架构时空观念,在宏观背景下进行历史解释也尤为重要。

本专题的教学内容涵盖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课的第一课时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本专题所涉历史概念多,如:近代史、近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危机等;二是时间跨度较长,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三是本专题内容的中外联系非常紧密。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时空观念在本专题的具体落实,我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一些探索:

1.结合中外历史的大事年表,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一时期的历史,在对比中反思中外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历史走向。

在课堂上,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中国与欧洲从14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同时设置问题:1、仔细阅读上述大事年表,简析从14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与欧洲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发展趋势对这一时期的中外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大事年表,不难看出,14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思想领域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以及其他拓展海外市场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地位,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工业革命的时候,统治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