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与反思 论文.doc

“三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与反思 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与反思

摘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三招:第一招:有效的教学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第二招:有效的教学要有精心的预设。第三招:有效的教学要有适时的引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预设引导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课堂正变得自主、开放,学生的思维正变得活跃、独创,我们的课堂正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虽然活跃了、开放了,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老师教得再苦再累,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对此,笔者结合案例谈几点看法。

第一招:有效的教学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教学看,不少教师还不自觉地存在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目标制订流于形式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片断一: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角》时,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中确定了“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个目标。

教学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动手开合扇子、开合剪刀,学生在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体验到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应该说,教学到此,目标已经达到,无需再延伸。可老师又提出:“角的大小是否与边的长短有关呢?”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用电视机天线做的可伸缩的活动角,依次抽出长短不同的天线,让学生观察,可不少学生还是”顽固”地认为: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角的两边越短角就越小。接下来,教师又拿出两个用彩纸做的大小相等但边的长短相差较多的角,让学生猜哪个角比较大。在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采用重叠的方法进行验证,试图直观说明这两个角相等,然而依然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其中的一个角更大,原因就是它的两条边相比之下更长。无奈之下,教师只好不了了之。

反思:“认识角”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求能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受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教学时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不能随意介绍学生还不能理解的知识,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该教师课前的目标定位是妥当的,没有把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目标意识淡薄,过于求全,无意中拔高了教学要求。这位老师课堂上用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大力气,教学了学生目前不需要且难以接受、掌握的知识,违背了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结果导致了无效的教学。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对照目标作出针对性的调控,克服随意性,删除不必要的环节,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二招:有效的教学要有精心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教学需要精心的预设。

从教学实际看,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必要的精心预设,学生的一些数学活动常常就无法落实到位,容易导致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

片段二: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了感知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时,教材设计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的活动。

A老师在组织学生“站一站”时,先出示面积1平方米的正方形硬纸板,让学生估一估“1平方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学生有的说7个,有的说10个,有的说9个……,老师先不予评价,接着提出:到底能站多少个同学?(教师将正方形硬纸板放在地面上)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一试?同学们纷纷举手,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教师没有让学生一轰而上,而是有意分批让学生上来站(每批3至5人),每站上一些学生,便故意问全班学生:“已经站了多少人?还能站吗?”纸板上的学生每次都会自觉主动挤一挤,尽可能腾出位置。当纸板上的学生已很拥挤(大约16人)时,老师还故意再问:“还能再站吗?”这时站在纸板上的同学,尤其是站在中间的同学,他们不由自主的感叹到“太挤了,不能再站了!”,这时老师追问:“到底能站多少个同学?”,全班同学都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人数。

B老师教学时,总觉得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在把正方形硬纸板放在地面上后,就直接让靠近纸板的学生上台站给全班学生看,在教师感觉到站的人差不多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