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的边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 论文.docx

突破课堂的边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破课堂的边界: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具体的学生个体生活体验,转向了更为抽象的家国认同和民族记忆,重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课本,突破课堂的边界,通过情境化、生活化教学和多元社会实践,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知,将道德力量与法治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在日常行为上彰显出具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应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认知模型;爱国主义;生活化教学

引言:纵观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发现它是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涉及了个体成长、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区生活、国家认同、和世界认知六个维度,根据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逐渐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具体的学生个体生活体验,转向了更为抽象的家国认同和民族记忆。因此小学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突破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可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将道德力量与法治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在日常行为上彰显出具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社会认知能力应该包括角色认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问题[i]辨析能力,它们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构成德育学科核心能力。”五年级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认知模式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其能力结构构成如下所示:

表1社会认知能力结构评价表

能力结构

社会认知能力角色认同能力认识自己在家庭、社会、国家层面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价值判断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正正确的判断。

问题分析能力对生活中自己要处理的

个人个社会问题认知能力。

这三个能力构成了我们这一学期的基本教学目标。

二、明理循情导行内化爱国主义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爱国主义内容占了全部课程的一半。“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篇章,通过近一百年的民族史,来激荡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为何如此重要?习近平曾指出:“未成年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品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起码要具备。”2019年颁布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更是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理论是枯燥的,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爱国主义不能沦为空洞的口号,要想让爱国主义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就要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明理、通过动人的情感表达循情、通过先进的人物事迹导行。

爱国主义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爱国主义需要对过去的解释,需要寻找追求共同历史使命的共同文化,需要共同的精神记忆,这些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历史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课程编排极富技巧。它通过简要的历史讲述,将历史事件和民族精神乃至中华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是对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讴歌;“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普及;“中国有了共产党”是对革命往事的回忆;“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对民族记忆的追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则是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富起来到强起来”则是全体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这段教材的编排,通过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旧中国”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现在“新中国”的具体指认,实现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正如澳大利亚学者格雷姆·特纳.所说的那样:“国家的观念是一种促成身份认同感的方式,没有这种认同感,任何群体都无法生存,国家仪式使得我们能够庆祝并确认我们的成员身份。”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从低年级的自然实体层次的爱国(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祖国河山),转为人文层次的对祖国的文化热爱,乃至政治经济层次的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理性认识。这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三、突破课堂边界多元课程教学

如上文所述,五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涵盖的内容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讲述,拓展到国民生活的集体记忆讲述,这是一个更抽象的课题,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我说你听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真正用意。

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要凸显这种魅力,笔者觉得应该突破课堂的编辑,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陌生感的教学形式和沉浸式教学体验,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德育之美。

1、立足课本教学内容开放化

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是从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