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原创《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3-29.docx

初中语文教学:原创《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3-29.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穿井得一人》选自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鞭挞丑恶,或弘扬美好,旨在引导学生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发挥联想与想象。

寓言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穿井得一人》作为一则寓言,通过丁氏挖掘一口井引发的一场谣言,揭示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的道理。围绕“得一人”的歧义设计情节,十分精巧;故事里表达者的不慎、传播者的不察、止谣者的不信,更是发人深省。这个材料有趣、巧妙、言简义丰,是作者想象智慧的结晶。读者也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内容浅显,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热情。学生阅读时,基于已有的文言积累,能够基本把握故事内容,但是对于“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学生能够从某一角度获得启发,但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的能力欠缺;学生也不会主动关注故事的出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因此,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学生能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多角度理解寓意的策略,理解审辨精神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涵养。

【教学目标】

1.听写猜读,落实“溉汲”“闻”“国人”“使”等重点词,理清谣言的传播过程,理解“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

2.创造性复述故事、编写故事,巩固文言字词,多角度理解寓意。

3.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学习古人的审辨精神,汲取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巩固文言重点词,多角度把握寓意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意图。

【教学思路】

比较

比较·推理理解·推理

对话·探究

运用··实践

联系·拓展

【教学内容】

文言文

寓言

1.重点词语积累

2.联系语境推测文言词语意思,理解文言内容。

1.寓言特点

2.寓言阅读策略

3.寓言写作

【方法策略】

听写猜读、复述故事、编写故事、比较阅读

【资源与工具】

教学工具:演示文稿工具

教学资源:拓展阅读资料(《夔一足》、《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创作背景)

【预设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不预习,不打开课本。

意图: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保障课堂中听写猜读的教学效果。

导入:读标题,猜标题,明确“穿”的意思,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猜测、想象,为下面的听写猜读做铺垫。

活动一:听写猜读

1.听朗读,猜测故事大意,写下原文。

教师朗读课文中故事的部分,请学生听写在课堂本子上,同时邀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或者直接投屏。然后比较两位同学的不同之处,请学生结合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明确重点词。

预设: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易错点),常一人居外。及(易错点)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易错点)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易错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重难点的字词,学生写对,请学生解说自己的推理过程;有争议,学生讨论辨析;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呈现,请学生猜测意义。

2.出示原文,请学全班齐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写出故事原文,一定要联系前后语境,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学生文言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答案的不同处、空缺处,就是需要教师启发和点拨的,这也是尊重学生学情。整个过程实现由“言”及“文”,“言”“意”共生的教学追求,发展比较、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

活动二:创造性复述故事

假如你是丁氏/闻而传者/国人之一/宋君,从你的口吻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

1.合理想象,添加心理活动。

2.深入思考,添加感悟启示。

示例:那天……

当时我(心理活动)……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

学生围绕标准,进行生生互评。

评价标准:1.文本理解是否正确。

2.想象是否合理,符合人物形象。

3.添加的感悟启示是否恰当。

预设:

丁氏:我们家一直没有井水浇田,家里总要派一个人出去打水,太不方便。那天,我们家终于挖穿了一口井。(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省下家里那个劳力了),急忙向旁边的老王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呀!”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宋君竟然派人来问:“听说你们家挖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我心里先是一惊,反应过来之后赶紧解释:“误会了!是我挖完井后多出了一个劳动力,不是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说话要说清楚,不然就会让人产生误会。

闻而传者:那天,丁氏家里的井终于挖好了,他突然跑过来和我说,他们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我吓了一大跳,这也太奇怪了,井里竟然会挖出人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