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课赛习设”全链条环扣式创新模式探索.docx

医学类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课赛习设”全链条环扣式创新模式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类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课赛习设”全链条环扣式创新模式探索

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基本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工”结合的专业特色打破了原有医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国家创新能力在人类健康与重大疾病领域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科学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生物医学工程在生物力学、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影像和生物电子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获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位于世界第二,2019年以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年发文量已居世界首位,我国学者的发文篇数在ESITOP1%高被引论文中占比亦列榜首。[1]迄今为止,我国已有30多所大学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充满活力,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从交互交叉走向有机结合的显著特征。[2]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医学类、理工科和综合类院校内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医学类院校具备较强的医学资源优势,在技术应用领域潜力巨大。生物医学工程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为后期研究生科学研究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培育时代新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3]基于此,本文以川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探究“课赛习设”全链条环扣式创新模式,为医学类院校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状

(一)专业分布和学科水平

1976年,以冯元桢教授在武汉、北京开设生物力学讲习班为标志,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开始起步。1977年原浙江大学科仪系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截至2023年,全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133所,其中医学类院校47所(占比35.3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研究型)中,被评为中国高水平专业(B++)以上的高校数量为42所,其中医学类院校12所(占比28.57%)。在这12所医学类院校中,被评为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A+)和中国一流专业(A)水平的高校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A++)暂时空缺。[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参与评估的全国49所大学中仅有6所医学类院校(占比12.24%),但均未达到A类水平。

(二)专业范围广、交叉强,但医工结合普遍不紧密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原理和工程技术的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解决医学难题,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医学工程的强力支撑,现代化医院中的X光、B超、CT、核磁等影像设备以及各种医学检验设备、监护设备、手术仪器、康复设备等均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产物。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通常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背景,但医疗资源相对难以获取。而医学类院校工程技术水平通常不够高,人才培养通常偏应用型技能培养。由此可见,如何实现“医”与“工”的有效交叉融合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医学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南方医科大学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末根据成绩和个人兴趣选择专业,主要将专业划分为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师、智能医学仪器和生物医学材料四个主干分支。首都医科大学将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独立设置,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医学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主干课程有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综合类院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体现重基础和医、机、电、力充分结合的教学理念,分为生物化学和医学、机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生物力学四大类。复旦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偏电子类,选修课程覆盖范围较广,要求学生单独选修医学类课程。总体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根据学校的师资特色构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形成“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医学类院校的工程类课程覆盖面相对局限[5],可通过平衡师资方向逐步扩大培养范围并进行专业分流设置。

二、“课赛习设”全链条环扣式培养模式创新

(一)课:通识教育能力矩阵和专业知识串联的“新工科”课程设计

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以“绩点中心的学习模式”为主,在追求广度的基础上通识教育向碎片化、概论化转变。大多数高校的通识类教育主要涵盖体育、政治、数学、英文等传统大类课程,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发及能力拓展具有很大的限制。结合新工科核心通识能力实现矩阵的布局,我校将“思维+”“精神+”和“技能+”设计融入匹配性较高的课程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批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