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对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启示.docx

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对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启示.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对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启示

共情又被称为移情、同理心,是指个体站在他人角度上体验和理解其情绪、需要及心理意图的心理现象。[1]共情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共情能力是个体换位思考并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共情能力对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互信,促使其表现出更多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共情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有效约束和调节幼儿潜在的消极行为,降低人际交往中产生冲突与矛盾的频率。学前教育阶段被视为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3岁左右的幼儿共情能力逐渐萌芽,他们开始展现出初步的心理理解能力,通过揣摩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来解读他人的行为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当幼儿达到5岁时,情绪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和推理他人情绪产生的深层原因。这些情绪理解能力构成了幼儿共情能力的基础,也为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强调对幼儿丰富情感的培养,尤其注重培养幼儿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他认为衡量幼儿是否具有人性之善良及未来公民之素养的最终标准是其是否具有共情能力。[2]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出发,重新审视目前幼儿园在培养幼儿共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策略建议,以期实现对幼儿共情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

一、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解读

情感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内涵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的思想内涵

情感教育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之中,强调在关注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同时,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生理和思维机制协同发挥作用,从而使幼儿达到一种全面和谐的状态。[3]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幼儿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实现。理智感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道德感指幼儿对于周围现象的看法、感受以及评价;美感即幼儿在感受和体验审美对象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些方面的培养共同构成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的核心框架,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情感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阐释了情感教育,同时也在实践中探索了培养幼儿情感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以系统教学为基础、以师爱为前提、以自然生活情境为依托、以亲身劳动为手段四个方面。

1.以系统教学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系统教学是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首要方式。尽管他强调自然教育,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幼儿才能建立与自然积极互动的基础。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他强调系统教学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就是确保每名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感和自豪感,教师不仅应该向幼儿展示世界,而且还应该坚信幼儿会成为因自己成绩而感到自豪的积极创造者。[4]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幼儿获取知识,而且是帮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智感,从而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丰富情感。教学并非教师机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充满情感、生动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充满情感色彩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情感教育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此外,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育集体的作用。集体是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连接,系统的集体教学是集体发挥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和谐的集体中,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沟通过程也是幼儿情感萌芽的过程。

2.以师爱为前提

教育不仅依赖于理性,还需要具备感性的一面。教育的感性层面比理性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触及个体心灵、塑造完整人格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教师情感的最主要源泉在于教师不仅是教导者,还是幼儿的朋友。教师应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与幼儿建立多方面的情感联系。[4]教师的情感素养源自与幼儿的日常交流互动,其情感能力是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与幼儿均是双向交流互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真诚地投入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走进幼儿真实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共享情绪体验。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幼儿,给予他们真挚的师爱,实现与幼儿的共情共感。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是培养幼儿丰富的社会情感及共情能力的关键。

3.以自然生活情境为依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回归自然的重要作用。他理想中的学校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感受和探索自然,因此被称为“快乐学校”。幼儿具有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实际感知和亲身体验是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引导儿童到自然中去,在体验和感受自然中建立起与自然、与他人的联系,是培养幼儿良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