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docx

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着坚定的决心。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换挡、国际关系格局对抗性增强、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复杂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和交叉性日益增强,给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量。[1]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培养具有复合知识体系、卓越实践能力的新工科创新人才是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也是我国环境学科领跑全球、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本文探索了课程思政在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融入模式,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新时期加强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二、培养目标: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青年科技人才支撑

新时期环境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应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面向未来环保产业前沿,具有创新型思维、复合型知识体系及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环境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环境学科的发展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问题为牵引,家国情怀应当成为环境人才的核心素养。[3]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特征也首次加上了“美丽”二字。[4]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彰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面向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环境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为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青年科技人才支撑。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培养一批政治强、本领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5]因此,涵育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前提保障。

(二)塑造具有复合背景的科技人才

环境学科是具有极强复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人才培养应体现学科交叉、通专融合的特点。[6]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其内容不仅涉及生态健康、环境健康,也涵盖水、土和气等介质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立法、监督、执行和绿色经济等领域。因此,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创新。从学科属性来看,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地球、生命、化学、材料、管理等学科,核心是环境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在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实际工业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复杂性决定了交叉学科教育的必要性。[7]自2017年起,教育部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旨在应对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背景下的颠覆性、创新性技术人才的培养。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13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8]在教育部首批公布的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环境学科位列其中。新工科建设将学科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的高度,将传统学科进行改造和升级,探索学科建设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培育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领军人才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精神成人”的任务。2019年6月,《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明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9]未来的国际竞争日益聚焦科技实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时代赋予了青年领军人才重要的使命,要在重要领域、关键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是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攀高峰。[10]青年人才唯有充分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经得起创新路上的挫折和考验,实现在学科领域的原始创新,为科技竞争集聚智慧和力量。

三、建设的必要性: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设高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