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首先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袅袅兮秋风,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离,“主体”的审美,对于过去时间里的作品来说,即把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觉加于其上。一般来说,作品与读者的时间间隔越长,尤其是当“后来者”直接以“后来”积累而成的艺术眼光去阐释最初的艺术形成方式、特征时。也因此,我们说:林庚先生的艺术解读

而就解读的具体方法来说,林庚先生的艺术审美解释是专就诗句里的一个词语展开,这种方法是来自传统的“摘句”。“摘句”的方法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以我为中心的随意任性评点。但是,“摘句”方法的“自由化”会令解释本身陷入某种“时间混乱”

现在我们来考察“木叶”。

《九歌》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民间歌曲,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祭祀。屈原《九歌》即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九歌》里,《湘夫人》篇是祭湘水女神的歌。此祭歌首段写道:“帝子降兮北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歌的第一个词语开始,这个“幻象”便是巫教祭祀。在此幻象的世界里,“木叶”和祭歌后面陆续出现的各种景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在“木叶”诗语诞生的起点上,它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特殊景物。如果“木叶”要从普通的状态生成为情感内涵更为丰富的诗歌语象,在“时间”的过程里,一个具有稳定性的诗语之形成,偶然地被重复,偶然地扩大了自己使用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某一个诗语得以必然地诞生。对于“木叶”来说,它的偶然存在,与楚地巫文化有关的物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才能令自己从个别性词语提升为普遍性的诗语。关于这一点,逐渐提升的过程表现得很明确。如:楚公子为质于秦,作《王子思归歌》:“洞庭兮木秋,作咸阳之布衣。”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随着社会历史的改变,“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

(摘编自陈向春《时间的解读:说“木叶”诗语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认为“木”有颜色的暗示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读”。

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间”的存在。

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用语绝对,这也说明这篇学术随笔语言上未必严谨。

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

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议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的作者并没有表示否定。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