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电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物电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类,是为了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的需求,于2018年由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转设而来,是河南省开办最早的微电

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之一。本专业具备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拥有“模拟电子技术”省级

双语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精良,教学环境优越,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微

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现代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遵循“注重基础,理工融合,强化

创新,突出特色”的建设理念,紧密结合我校优势行业背景,在微电子器件与材料、光

电子器件等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政治理论素养,掌握微电子技术和集

成电路方面的基础理论,具备微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方面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电

路与系统等方面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能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的能力,可以独立发现、分析、解

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掌握和跟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可以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测试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3.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胜任项

目经理工作,在跨职能团队中担任业务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

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渠道,不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

意识和开拓精神,为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75

三、毕业要求

为了达成以上确定的培养目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如下

12个方面的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

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

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集成电路领域的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

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微电子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

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集成电路设计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

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

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

色。

10.沟通:能够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

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

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

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76

四、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