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的本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20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寒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的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二、???????????朗读课文,,粗知大意。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问题引出文章的行文安排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题: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

文档评论(0)

扈三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育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