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

第PAGE1页共

第PAGE1页共NUMPAGES2页

组编人

审核人

高一年级

《红烛》导学案

使用日期:编号:03

素养目标:

1.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4.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写作背景

《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知识链接——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诗集《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主要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课文探究:

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

文档评论(0)

武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