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六讲.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一类重要病害。由于其不能相互传染,故称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理应是植病工作研究的重要部分,但以前植病工作者尽管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所受的训练和工作经验所限,都传统地侧重于传染性病害,而把这类病害问题推委于农学家、土壤学家、生物学家、气象学家等。;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来自不适宜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水分)等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失误、环境污染等,其中有些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如缺素症、冻害;有些是多因素引起的,如干热风(高温、干燥、风)、日烧(强光、高温);所以这类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是相当复杂,可是一旦确诊,防治设计就容易了,就是说,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较难,防治较容易。;Noninfectiousdiseasesare

causedbyanexcessorlackofsomefactorintheenvironment.;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一)营养失调;(一)营养失调;(一)营养失调;(一)营养失调;DefinitionofNutrientDeficiencyDiseases;1、缺素原因分析;2、生产上常见缺素症的识别;缺铁的原因:主要发生在石灰质土壤中和碱性土壤上,由于土壤的理化特性使Fe呈不溶性的状态或不可吸收状态,造成植物缺Fe。一般土壤中的Fe以高铁和亚铁的离子或化合物形态存在,它的有效性受土壤pH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中,一般以氧化高铁(Fe2O3)和碳酸铁盐存在,较难被植物吸收,常出现植物缺铁症。而南方酸性土中,特别是长期积水的水稻田又存在亚铁过量的毒害作用。;;3、其他缺素症的识别;3、其他缺素症的识别;3、其他缺素症的识别;3、其他缺素症的识别;Potassium

Deficiency;IronChlorosis;Ironchlorosisofsoybeans;N

P

K

Ca

Mg

S

B

Mn

Zn

Mo

Cu

Fe;(二)温度失调;(二)温度失调(低温);(二)温度失调(高温);(三)水分失调;(四)土壤中有毒物质(盐碱);(五)药害与有毒气体;PhytopathogenicAirPollutants;OZONE(O3) ;Ozoneisproducedthroughaphotochemicalreaction:;Symptomsofozonedamage;SulfurDioxide(SO2);Thispowerplantburns650Tofcoalperhrandemits700TofSO2perday.;Tallstacksreducetheconcentrationofpollutantsatgroundlevel;Fluorides(F-);Sulfurdioxideandnitrogenoxides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acidrain.

Acidprecipitationcontainsdilutesulfuricacidandnitricacid.ThepHislessthan5.7.Impactonplantsisunclear.;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三、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四、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第五章侵染性病害中寄主和病原物的关系;主要内容;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二、寄生性;;;三、致病性;三、致病性;三、致病性;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五、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六、寄主的抗病性;六、寄主的抗病性;六、寄主的抗病性;七、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之间的关系;七、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之间的关系;七、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之间的关系;七、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之间的关系;根据本章所学原理,生产中采用基因多样性(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病品种或品种多样化形成群体抗病性),控制和稳定病原物群体组成的变化,进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持续农业的最佳保障途径之一。

品种多样性为何能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的流行?(朱有勇,云南农大,2000)

Zhu,Y.Y.,Chen,H.R.,Fan,J.H.,etal.Geneticdiversityanddiseasecontrolinrice.Nature,2000,406:718-722.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