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学科融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析 论文.docx

“双新”背景下学科融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析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新”背景下学科融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析

摘要:在“双新”背景下,学科融合是时代要求下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深挖教材构建有效的学科融合路径,组织跨学科教研形成美育教研合力,组建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学科融合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美术,学科融合,新课标,新教材

引言: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经。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颁布与实施,美育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备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提示中也指出: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生活情境鉴赏美术作品。

随之新教材应运而生。纵观各科新教材,语文课本上能读到梁思成所写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历史、政治设置了大单元探讨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美术教材上增加了中国作品的占比,并为民间美术开辟了独立单元,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想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是可行甚至是必要的。既可以拓展课堂宽度、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促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文化意识的提升,拓宽综合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发展。

民国时期教育部于1940年12月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提出图画”对于其他各学科应有相互之联络”的要求,是我国近代较早关于学科融合的纲要文件。

在著作上,1991年刘仲林在《跨学科教育论》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交叉学习的理论基础。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所著写的《美术教育的跨学科学习》提出美术教育跨学科学习的构想。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施燕华论述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中学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统整的教学研究》提出在新时代下,中学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统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在大批学者的积极研究,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对本文的探究形成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为例,融合高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探讨了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具体方法和实施过程。在实践中注意联系“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深挖各科教材构建有效的学科融合路径,组织跨学科教师教研形成美育合力,成立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把学科融合落到实处。希望能为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分析学科内容及关联点,构建有效教学路径

1.以新课标和新教材为联系,系统归纳关联内容

要实施有效的学科融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进而明确方法、建立路径。

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构建了基本的知识框架,自主获得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构建大单元教学路径,实现跨学科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更能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材,会发现存在许多学科关联相交叉。

高一语文教材中把通读《乡土中国》设置为独立单元,与美术鉴赏第五单元主题一《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都谈到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业文明。我国古代的诗词佳作中也有大量有关民间美术作品和民俗活动的描述,如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春节时人们辞旧迎新、更换桃符的场景;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和苏轼的《六幺令.中天节》则描绘了端午节劳动人民佩戴香囊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综合起来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传统的关系大有助益。历史必修上第六单元中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重点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民间美术中如剪纸、皮影戏等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华遗产,扎染、泥塑、刺绣隶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华遗产。因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像很大,从而导致民间美术作品的地域性特点很强,地理学科和美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也非常多,例如我国南北方的剪纸因受地域的影响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综上所述,美术教材中仅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就和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有相当多的联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融合呢?有效的解决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