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7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赤壁赋》选自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散文单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自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三篇文章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初中学过《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散文,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但缺乏阅历和体验,对文章中哲理性的东西难以深入理解。本课通过设计大情境来带动多个小任务的学习,尝试从“文本分析”向“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读懂、读深、读透文本。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写景段落,明确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情理结合的手法,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意象。

2.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文学欣赏品位,体会作品背后凝结的民族审美心理。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写景散文情感线,理解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由情到景,由景入情,由景入理。

4.文化理解与传承:品味苏轼和史铁生、海伦?凯勒身上共有的人格,感悟这种人格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理解“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文辞之美。

2.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3.比较阅读法。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教学课时设想:7课时

1.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课时,其中《赤壁赋》读准、初步翻译1个半课时。

2.研习文本的结构、语言、主题、艺术手法3课时。

3.深入感悟文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人生之路并不总是阳关大道,有时会“山穷水尽”,这时千万不能放弃,因为也许拐角处你就会发现“柳暗花明”。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遭遇“山穷水尽”,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残废,苏轼多次被贬,海伦?凯勒因病失明失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经历不幸后如何破茧成蝶,实现人生的突围。

(二)在整体感知原文的基础上把握形象,明确为什么“突围”

任务一:给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制作名片,指出他们的相同点

相同点:1.都遭遇了不幸。

2.都经历了从低谷实现“突围”的心路历程。

任务二:探究景物描写在人物“突围”方面所起的作用

活动一:缘景明情——阅读《我与地坛》3-7自然段,找出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讨论,填写下表。

活动二:缘景明情——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借助地坛中的哪些景物获得生命的力量,实现人生突围?

通过三次景物描写,“我”得到生死轮回的人生启示。从对自然的认知上升到对自我的认知,体现对自我困境的突围。

第一次景物描写用词黯淡衰颓,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仓幽等展现了,正如“失魂落魄”、“找不到去路”的对生活的绝望的“我”。

第二次景物描写开始关注渺小的生命,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等展现了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隐含着勃勃生机,象征着“去呆坐,去默想,去窥看自己的心魂”的在绝望中挣扎、求索的“我”。

第三次景物描写借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落叶,“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随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象征“我”虽被命运捉弄双腿瘫痪,却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丰富: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活动三:缘景明情——找出《赤壁赋》集中写景的文字或段落,概括诗人情感及水月”的特征。

水月的特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活动四:由情入理——苏子以江水做比表达自己怎样的观点的?

苏轼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得精神上的超脱。文中的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第二课时

任务三:对比鉴赏,探讨分析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怎样“突围”

1.史铁生、苏轼——借助自然山水

2.海伦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