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声律启蒙七阳其二 教案 小学国学课程.docxVIP

65 声律启蒙七阳其二 教案 小学国学课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声律启蒙》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

声律启蒙七阳(二)

教时

45分钟

主备人

丁老师

教学内容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

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

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2.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诵读常规,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对子的妙处,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对子的妙处

了解相关历史典故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音乐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声律启蒙七阳的第二小节。(PPT第1页)

首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音乐,大家根老师一起跟着音频唱吧。(PPT第2页)

营造学习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二、新授感悟

1.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PPT第3.4页)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

找出文中“ang”韵的字,提示:押“ang”的字就是韵脚,读音要拉长。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内容。(2分钟)

(3)全班接龙读。(2分钟)

(4)小组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读。打快板读、拍手读、自打节奏、唱读……

4、展示读。

5、习古人的读法。平长仄短,声断气连,字正腔圆。

2.图示解读?图文对照,理解字义

通过熟读原文,我们了解了七阳的第二段内容。事物有相对。我们现在来看看图示解读,进一步来了解一下这段内容吧

师:通过展示PPT的图文译文讲解重点的字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PPT第6.7.8页)

译文:唐尧对虞舜,夏禹对商汤,晋、宋两代对隋、唐二朝。

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PPT第9.10页)

译文:奇特的花对别致的草,夏天的太阳对秋天的寒霜。

异卉:奇异的草。卉,草的总称,亦指花。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PPT第11.12页)

译文:诗才敏捷如温八叉,感情缠绵就像九回肠,大地长久对天空高远。

八叉手:两手相拱为叉。唐朝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叉手构思,叉手八次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后以“八叉”喻才思敏捷。

九回肠:愁肠反复翻转,比喻忧思郁结难解。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PPT第13页)

译文:整条大堤上的杨柳开始长出绿叶,院子三条小路旁的秋菊已经开出黄花。

三径: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PPT第14页)

译文:保卫边疆的士兵,听到战鼓才开始打仗;钟响的时候,皇宫中的侍女正在梳妆。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PPT第15页)

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译文:春社饮酒才回来,帽子上浸透邻家的酒渍;早朝刚退,官袍上沾染了皇宫里燃烧的香料的味道。

衮衣:古代帝王及王公绣龙的礼服。

三、历史典故

讲解历史典故,激发兴趣

九品中正制(PPT第17页)

这个“宋”指的应该不是唐朝后边那个“宋朝”,而是“南朝宋”,就是晋朝以后的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小朝廷。

晋宋和隋唐相比,选拔人才的方式很不一样。在晋朝和南朝宋,要选拔人才的时候,朝廷就会派一个叫“中正”的官员下来,对要当官的人进行点评。一开始的时候,中正官还会根据这个人的能力给他对应的评价,可是后来,慢慢就变成评价他的家族了。

咱们拿蒙蒙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蒙蒙家里是个大家族,出过好几位宰相。中正官来了,看都不用看,就直接给你评了一个“上上”。什么叫“上上”呢?原来啊,那个时候给的评语分成上、中、下三档,每档又分成上、中、下。这么一来,就有九个等级。所以啊,这个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上上,可是最好的评价了呢。

可是如果蒙蒙家里没有势力,是靠蒙蒙自己的努力当上官的。中正官来了,看看你确实是有能力的,就给你评了个“中下”。倒不是他不承认你的能力,是因为你的家族,最高也就这个等级了。

科举制(PPT第18页)

可是当官又不是靠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当,遇到事情还不是得靠自己呀。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

所以到了隋唐时期,朝廷觉得应该换个制度,才能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个制度叫“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蒙蒙如果穿越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去参加科举考试啦。

唐代的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科目,就是写诗写文章。考试的时候,规定了时间、主题,和写诗要押的韵,看谁能写得又快又好。

每次考试的时候,一般的考生都特别紧张,捧着脸想了又想,打完草稿改了又改,才把诗写好,花的时间可多了呢。

八叉手(PPT第19.20.21页)

有个叫温庭筠的唐代人,写诗的时候两手交叉抱在胸口,这么就能想出一句来。一场考试,两手交叉个八次,诗就写好了。咱们文段里的“八叉手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