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pdf

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品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思辨拓展,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2.难点: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赏美:

以顾城的《门前》小诗节选导入本课:

门前(节选)(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多么美的意境,这种美好的无言之境,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悠闲自得;在李煜的笔下,是“无言独上西楼”的故国之思;在

白居易的笔下,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哀怨情愁。

诗人笔下的无言之境,在美学家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

来学习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二、初读课文知美

(一)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

美学史》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他在

文中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3.字词积累:

4.词语释义: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自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

顺序梳理论证思路,并按提示写出对应的内容。

话题导入(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

分析问题(7—12段):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

三、品读课文审美

1.朱光潜开篇先写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为何不直接说出观点呢?

预设: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

“无言之美”的论述;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想要阐述的无言之美,其内涵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表现言与

意关系的语段,探究“无言之美”的意蕴。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

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

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