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朱自清的散文更显得纯真朴实,俞平伯那么更为清幽恬淡。俞文意境
更广,更高,冷清苦涩,逸远闲静,有中文古典的美感,是幽人的清华
明净世界。
如?西湖的六月十八夜?〔1925〕的夜景: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
桨,画舫在孤月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说,湖心
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
圆月下响着。
又如?城站?〔1925〕里杭州伊人住家的小巷,有着“清净的紫泥巷陌〞。
俞平伯多写冬,写雪,写月,写冰雪,写水,写雨,笔下的这些情景都
有逸趣。但他写艳美不好,如?芝田留梦记?一文写春秋佳日,所谓“紫蝶
黄蜂〞,“酣醉杂熏〞,纤巧微薄,像是从三流词曲中套来的陈词滥调,
既无神趣,也没有朴实的生气。
俞评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句至“明〞而且“清〞,
认为“清明〞的原因在于简:“单刀直入,简之喻也,百发百中,亦简之
喻……假设矢之所向唯在于鹄,一发如破,三发以至百发如之,于是射
者掷弓,观者叫绝,皆大欢喜。何那么,眼目清凉也。知有此清凉世界而
后可与言文矣〞。
这里有一个要素,就是“准确〞,这种不误发、不拖泥带水的“准确〞可
以将心物联结,心得安闲,世界清晰,这和前章所述“思想之美〞“明
澈的理性〞也是相关的。清凉境界在好的古人诗文中常可见到,但明人小
品之后就似乎失传了,在新文学里,却在俞平伯这里以现代人的方式有
一个再现。
1/3
眼目清凉可以见微。从俞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天气和节气的敏感,这是中国
人独有的敏感〔从俞平伯的有些札记的鳞爪中看,他对历法节气是有心得
的〕,如?赋得早春?〔1933〕:“今天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
讯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娴雅
出之,而弦外微音动人惆怅。过了新年,人人就得着一种温柔秘密的消
息,也不知从那儿得着的,要写它出来,也怕不容易吧。〞
又如?槐屋梦遇?二一:“春分大雪后,寒严,中夜昏沉,窝中瑟缩,忽耳
傍有轹釜声,怪之,醒而闻啼鸟。寒冷遮不住春的路。〞
见微之二是于有形之美虽如针芥之微也有体察。如?槐痕?〔1935〕:“君
不见槐榆皆多青虫,人行荫下,衣上每有一点绿,殆槐之痕也。〞
见微之三是见已发之气未成之象。如?元旦试笔?〔1934〕,叹神州有限之
膏腴,填四海无穷之欲壑,菁华已竭,褰裳去之,民尽为丐,有洪水覆
舟之虑,国运之危,如暗雨危楼,临窗灯火,“而三条煞气,一抹罡风,
围着蜃楼打旋。你觉得危字不大够劲吗?殊不知罡风之外别有罡风,煞气
之外另有煞气哩……九万扶摇,吹往何处?〞
俞文中常有海天寂寥、深远高旷之境,河山包罗于胸中,可以见大。如?
月下老人祠下?:“从天之涯海之角,这样悄悄地慢慢地归来。发纽约城
过蒙屈利而,绝落机山至温哥华,更犯太平洋之风涛而西,如此走了二
十三天,飘飘然到了杭州城站……太平洋的风涛澎湃于耳边未远,而京
华的尘土早浮涌于眼下来,却借半日之闲,从湖山最正确处偷得一场清
睡……〞这样等闲写来的万里海天,仿佛具在掌中。
俞评周邦彦词,可以看见他的自我投射:极空阔,极苍莽,极庄严,然而
极无情冷淡的境界放在眼下。“夫知山川之迂曲,睹天地之圆方矣,那么
2/3
轻尘坠露之感蓦然兜的上心来〞,“观其立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江上风云并入感觉范围,昔之以有情见彼无情者,今又以无情吞纳有情
矣,冥冥坐忘,泠泠而善,大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慨〞。
穆穆在?俞平伯先生?〔1943〕中记述俞的一次讲课:记得他那天讲的是“灵
境〞的问题,他对于一个作者的灵魂和心境研究得很透澈,并且说,如
果了解一首诗或一首词,必需先明白作者在那时的“灵境〞,才能把作
品的内容了解于万一。
见微与广阔都是需要灵境的。
3/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