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石钟山记.pptx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石钟山记.ppt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趣与理趣

——《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预习任务】利用圈点勾画法阅读以下文章,完成下列任务:

(1)列出《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春在堂笔记·石钟山》等各自的观点,说说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他们考察石钟山的过程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分析苏东坡在对夜景的描绘中隐藏着哪些丰富意蕴?

(3)课外收集上面提到的名家游记类文章,探讨游记散文中的景趣、情趣和理趣的有机结合。;任务一:聚焦夜之景探情趣

苏东坡在石钟山看到了怎样的夜景?

活动探究:请你找出描写夜景的句子并赏析。;夜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写景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比喻

特点:雄奇幽暗、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原因:贬谪离别+探访不易(为下文埋下伏笔)+文人情趣;郦记述:“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苏反驳,“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记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苏反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问题探讨:苏东坡以声音写夜景,呈现出什么特点?试探究东坡这样写的原因。

提示:

特点——东坡以欣赏的态度,去倾听这些山音:

有生灵之音,栖鹘磔磔云霄间,鹳鹤叫声响于山谷;

有自然之音,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特别要关注的是,他听这些声音,“如乐作焉”

——既有自然界的灵音,也有人为的不同钟鼓声。;任务二:关注考察点析理趣

苏东坡在石钟山,认识到了什么呢?

1.活动探究:认真阅读本文,泛读李渤和俞樾的两文,完成下面表格——三人都探究了石钟山,试区别三人在具体行为和目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相同点:

A.三人都对石钟山的命名原因产生了兴趣。

B.三人都有探究事物的兴趣爱好,并且为了验证前人之说是否可靠???否有理,都亲自前往验证。

C.三人均否定前人之说,而根据自己的判断树立新说。

D.三人均在文章中涉及到了当时的景色,并且根据自己当时的处境、心情、目的进行了适当的描写。;小结;问题探讨:苏东坡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不是意味着“目见耳闻”才可信呢?

提示:眼见的未必为真。

根据一:孔子误会颜回偷吃米饭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根据二:博士用事实证明“眼见”也出错。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拿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的结论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他认为,除了耳闻目睹,还需要用心考察,只有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过,才会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3.问题探讨:曾国藩也去过那里,他说:“傍晚,与雪琴(曾国藩属下,俞樾的亲家)棹小舟至石钟山下观石洞。绝壁之下有洞口,口外有昔人珍玉璧四字。攀洞口而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洞口,大石即东坡记中所称可坐百人者也。石钟者,山岩中空,其形如钟。东坡记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误也。上钟山之下,亦有深岩,余未及游。灯时归。”

他的结论是“坡亦误”。你认为他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提示:也不完全正确。他仅是从形状角度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偏颇。考察事物应该全面细致,从音、形等方面入手。;【课外练习:两个里面任选一个】

1.课外阅读《钴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等经典作品,探究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景趣、情趣和理趣美。

2.请你设想:假如那夜苏东坡是和俞樾一起夜游的石钟山,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用对话的形式将它表述出来。200字左右。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