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能性.docx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能性.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能性

一、学科属性互补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普遍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人、引领人的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自1984年设立起,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类别下的二级学科。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未来,注重当下,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深刻理解和塑造人。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积极社会参与精神的“四有公民”,还要关注人的德性发展和潜能激发,探讨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问题。因此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伦理精神,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需要。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类,相较于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从创立时间看仍属于年轻学科。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经之路。而《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使命文科教育要加快创新发展。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复杂问题,如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追求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繁荣,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共同富裕。伦理学作为研究人类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学科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人类一门古老的哲学分支,通过对自身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究和改善人类现实世界的道德伦理生活,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关怀伦理学将情感、关怀和互助作为道德决策的基础,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诺丁斯关怀理论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怀”这一概念涵盖了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具有丰富的人伦思想。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同时积极探讨如何将诺丁斯关怀理论中的人本关怀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满足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伦理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被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因此,我们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构造的完备性,更在于其是否能满足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善治的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既具意识形态性又富有伦理精神的学科,应发挥其独特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对象相关

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伦理学共同研究领域。科学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学科特性。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伦理学领域中的关怀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是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情感连接以及对他人需求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关怀理论的研究对象看似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性和交叉性,共同构建了人何以存在以及人何以发展的德性基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承担对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两者在关注个体的德性发展和行为规律方面展现出了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对象的关联性体现在共同推动个体反身性的构建。

人的反身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行为、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简单来说,反身是一种对自我的观察,同时包含对自我观察的观察,形成一种“反思的反思”。反身性有助于个体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动动机,

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他人之间的

关系。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诺丁斯关怀理论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前者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反身性建构,后者则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中,通过关怀关系和情感连接,促使个体无意识地建构反身性。

这种基于研究对象的关联性不仅促进了个体的道德发展和自我认知,也为深刻洞察和推动个体德性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借鉴关怀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还能通过关怀情感的联结来促进学生对他人的需求的回应。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怀关系。

三、教育目的一致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语境下,这一任务体现为党育才和为国育人。其目的在于教育师生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精神

文档评论(0)

专业写作找卓阳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类文章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工作室已有15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按时交稿,文章质量高,可承接各种文章写作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