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PAGE2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公则天下平矣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②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材料二
帝③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注释】①上志:古代记载。②伯禽:周公之子,鲁国始祖。③帝:指魏文帝曹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不A以臣不肖B置之C左右D厕之E谋议之官F安能不与臣G议邪
【答案】BDF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意,本句中的“以”是动词,是“认为”的意思,前面的“不”是否定副词,从属于谓语动词,所以中间不能断开;“臣不肖”作“以”的宾语,“陛下不以臣不肖”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应在“肖”后即B处断开。“置之”与“左右”各不成句,中间不应断开,“置之左右”紧承上句,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厕之谋议之官”与“置之左右”句式相同,故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议”是下一句话的谓语,所以“议”前面的G处不能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颇,有“偏斜、不正”之意。“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
B.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灭商。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C.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曾为周守藏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其所著。
D.诚,作为副词有“的确、确实”之意。而“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的“信”也有这样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说法错误。“偏颇”是同义复词,“偏”与“颇”意义相同。“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是偏义复词,单指婆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并且指出,古代的记载表明,那些失去天下的人一定是由于偏颇有私。
B.周公认为,治理国家,要施利给人民而不是谋取私利。孔子和老子都有“贵公”的思想,但孔子的境界比不上老子。
C.魏文帝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来充实河南郡,辛毗认为这样做会失去民心,所以据理力争,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
D.魏文帝外出打猎取乐,听了辛毗的话后默然无语,以后就很少出去打猎了,说明魏文帝还是可以约束自己的私欲的。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理解有误。由材料二中的“帝乃徙其半”可知,文帝并未打消念头,而是只迁徙了一半士卒家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答案】阴阳的调和,不会只让一类(事物)生长;适时的雨露,不会偏爱某一种生物;万民的君主,不会偏袒某一个人。
(2)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答案】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请求觐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脸上现出怒色等着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
14.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材料一的观点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