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
中国气凝胶产业全景简析
内容概况:我国气凝胶产能持续扩大,供给规模持续扩张,产需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凝胶材料产量和需求量分别达21.57万立方和21.85万立方,气凝胶制品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24.13万吨和26.67万吨。
一、气凝胶产业概述
气凝胶是由胶体粒子或聚合物分子相互聚结构成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并在孔隙中充满气态分散介质的低密度三维纳米多孔固态材料。气凝胶材料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也是世界上热导率最小的固体材料,具备极强的隔热性。气凝胶因其独有的孔隙结构,可大幅削弱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材料,常温导热系数仅为0.013-0.025W/m·K,因此具备极强的隔热性。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石油化工、新能源及航空军工等领域。
二、气凝胶产业政策背景
气凝胶行业乘政策东风,推广在即。作为一种新兴材料,2014-2017年发改委均将气凝胶材料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在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多个应用领域如保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对于气凝胶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助力行业稳健发展。近年来气凝胶相关政策多为地方促进政策,包括重点发展气凝胶材料和推广应用等。
三、气凝胶产业链
气凝胶相较于其他传统隔热材料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售价高;而其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硅源)、制造费用(设备折旧及能耗方面)。在硅源方面,一般分为单一硅源与复合硅源,其中单一硅源由于反应较为简单,是研究最成熟的硅源。单一硅源中,包括水玻璃(主要成分为硅酸)、硅溶胶在内的无机硅源;正硅酸甲酯(TMOS)、正硅酸乙酯(TEOS)、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等在内的有机硅源,其中MTMS、MTES制备的气凝胶结构的完整度相较TMOS、TEOS依旧较差。相较于有机硅源,无机硅源来源更广泛,且价格较为低廉,但其制备的SiO2气凝胶结构不完整,性能较差。整体目前气凝胶主要原料以单一有机硅源中的正硅酸甲酯(TMOS)、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中游来看,气凝胶制品包括气凝胶毡、气凝胶纸、气凝胶布、气凝胶板材、气凝胶粉末等;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建筑建造、工业隔热、交通等领域。
四、气凝胶产业现状
目前气凝胶在石油、隔热保温、吸附领域、生物医学、航天军工、交通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对比传统保温材料,气凝胶隔热材料在能源节约、空间节约、提升施工效率具备明显的优势。运用气凝胶毡替代传统硅酸铝毡等保温材料,可以降低至少一半原有保温材料的厚度,施工方便,热量损失大幅降低,节能效果可提升10%以上,且使用寿命延长,是一种综合性价比更高的节能材料,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气凝胶作为保温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逐步使用,整体气凝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凝胶材料和气凝胶制品市场规模分别达27.3亿元和30.4亿元,细分区域市场来看,气凝胶材料及制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
随着气凝胶材料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超临界干燥工艺已趋于成熟、稳定,在市场化的推进、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成熟技术积累的成效,我国气凝胶产能持续扩大,供给规模持续扩张,产需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凝胶材料产量和需求量分别达21.57万立方和21.85万立方,气凝胶制品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24.13万吨和26.67万吨。
我国气凝胶市场价格情况而言,制约气凝胶市场拓展的最大障碍是高昂的成本价格,一旦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的生产成本得以显著下降,市场规模就会急剧扩大,产品销量也会迅速扩大,并将革命性地替代传统绝热材料。目前随着二氧化硅气凝胶企业对于气凝胶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整体气凝胶价格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凝胶材料均价和气凝胶制品均价约1.25万元/立方和1.14万元/吨。
五、气凝胶竞争格局
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约有超20万方气凝胶产能。除外国内布局较早的纳诺科技和埃力生等未上市企业外,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提升,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入局气凝胶行业,目前新进的企业的背景包括工程装备龙头企业中国化学、硅烷龙头企业晨光新材、含硫硅烷龙头企业宏柏新材、ePTFE膜龙头企业泛亚微透等。目前生产1万方的气凝胶约需投资1-1.8亿元,新入局企业大多为气凝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上市公司,均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原料优势等,有望在竞争持续加剧的气凝胶抢占一定份额。
细分企业气凝胶企业类型来看,目前国内气凝胶企业分为材料和加工两类型,除了纳诺科技和爱彼爱和既可以生产又可以加工气凝胶制品外,埃力生等企业则只提供气凝胶材料给加工厂,通过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工成制品。加工企业通常外购气凝胶材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