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古秋情别样愁——《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2.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3.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2.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登高》对话《声声慢》

(一)求同寻缘,引导学生比较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理解联读原因。

(二)活动一:因声求气品诗韵

诵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响度、强弱、开合、韵脚、尾音长短…)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程设计:先请一男生朗诵,再请一女生朗诵,然后男女生交换朗诵,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感受。如感受不到位,也可以根据学情安排全班齐读和老师范读。尤其是《声声慢》中的尾音处理,可以用方言来区分“凄”(阴平)和“戚”(入声),让学生体会入声调短促、戛然而止的特点,从而感受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的音韵效果,声止情续,回味隽永。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上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不必强行灌输,可以适当提示,此环节不在于音韵学知识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感受。

小结:杜诗句声响音强,气势磅礴,嘴型打开,尾音悠远;李词句音弱低回,气若游丝,嘴型闭合,尾音短促。(板书音韵上的不同:《登高》洪亮悠远,《声声慢》幽微低回。)

提问与铺垫:两首诗词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何故?

二、个体差异:千古秋情,一“愁”多态

活动二:知人论世探诗情

过程设计:

1.(横向差异)根据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分析两首诗词的“愁源”。

展现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比照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愁情。进而总结杜李两人其实在生平上也有不少共鸣点,但在愁情的表达上依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试着从情愁(杜知音之死,李丧夫之痛)、时愁(杜困顿之悲,李沦落之苦)和国愁(杜动荡之怨,李亡国之恨)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可以着重讲讲分别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与靖康之变。

2.(纵向差异)比较分析李清照早期作品(以《一剪梅》和《醉花阴》为例)与《声声慢》的“愁态”:

(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分析:当年鸿雁传书,黄昏把酒,乃小别之愁,虽形单影只,却有明月相伴,有暗香盈袖。一个“满”,一个“盈”,就如同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的生命是饱满的,即便是愁,也是明媚的。一个“把”字也写出了李的闲情雅致,生活的诗意萦绕心头,浸润生命。而且当年的相思能盼得丈夫的回音,如今“旧时雁”仍在,“旧时人”却天人永隔,再无回音,物是人非之痛,痛彻心扉。此环节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分析李词前后期的不同愁态:闲愁与幽愁(副板书)。对接《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愁”之“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为愁源的综合复杂,二为愁情的幽深隐秘。

小结:于李清照而言,过去的生活是隐性的“乐”,现在的生活是显性的“悲”,如果要理解李清照悲愁的形象,就应该先理解她前期的快乐形象;于杜甫而言,曾经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理想,如今却孤舟终老,何其悲情,如果要理解杜甫悲愁的形象,就应该先理解他心怀苍生的伟大志向。

三、性别差异:有理之悲,无理之愁

活动三:缘景明情觅诗境

过程设计:

1.根据世界著名的两性关系学家约翰·格雷的心理学理论,让学生简单探讨男性与女性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上的性别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