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要性.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要性

【摘要】: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

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后,又提出”以德治国,在法制建设的同时加

强道德建设”的方针,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偏废。

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文明古国,先秦以来”法治”和”德治”被看作两种

相互对立的治国方式的争论一直延续整个封建时代,文章即试以”唯法而治”和”

德主刑辅”两种主要的治国思想为线索,通过对我国秦汉唐三代法治思想及相关

历史情况的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现阶段坚持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文明的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

义法制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随后,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

认为在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发达的法治文明和丰富的治

国思想。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夏朝为代表的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标志着

我国丰富的法制历史也揭开了帷幕,并在以后的几千年内辗转相承、沿革清晰。

如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在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

得到了正式的确定和实施。但在秦因独用酷刑排斥德治而短命后,西汉总结秦亡

的教训,推行”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治国之策;集封建大成的唐朝也坚持”

贞观修礼”与推行法治相结合,宣告”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因

此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法治”和”德治”被看作是两种相互排斥的治国方略

被长期争论,并主要形成了以”唯法而治”和”德主刑辅”为代表的两种治国主张。

文章即试图以此为线索对我国秦汉唐三代法治思想的变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

历史的回顾以证明目前我国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必要性,达到”以史

明鉴”的目的。

一、战国法治理论的起源与秦朝法治实践的成败

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理论的法家崛起于战国时代。这时,西周分封制度已濒

临崩溃,到战国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虚设,其地位与一般小国无异。春秋时

代的一百余国,这时也仅存十余国,整个中国为战国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规

模兼并战争,也正在推动着中国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法家顺乎潮流,力倡

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进行”以法治国”。[1]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原本是”僻在雍州”的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国,公元前361

年,因秦孝公大胆采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实行变法图强,从而迅速崛起,一跃成

为富强之国。此后,独尊”法治”的秦国终于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消灭其

余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实现了”六王毕,

四海一”的伟业。新生的秦帝国进一步将法律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每个

角落,”法治”第一次战胜了”礼治”和”人治”。根据法家”缘法而治,事皆决于法”、”

法令由一统”和”弃礼任法,重刑轻罪”等法治主张,秦始皇将严刑峻法发展到了

极端的地步,并借此快速完成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调整。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

进了社会的发展,使秦王朝成为称霸一时的封建强国。但是,由于对”重刑主义”

的极端迷恋,及因此而滋生的极端君主专制,使社会矛盾急剧尖锐,百姓怨声载

道、民不聊生,风光一时的秦王朝很快覆灭在更加残暴的秦二世手里。

从秦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张”严刑峻法”的古代法治理论既有其时

代的先进性,也无法避免其局限性。法家”以法治国”所主张的治国方式是以公开、

公正和客观的成文法制度来反对奴隶主贵族所擅断的、任意的”人治”方式,特别

是”刑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匹夫”的主张对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

族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其次,法

家在强调法治时,已提出了进行法治的法必须是顺应时势、顺应自然的法:”安

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同时,也必须是合乎民心、适合

于民众的法:”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2]

但是,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第一,法家的重刑理论为历代君王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法的过分

强调必然导致严刑和酷刑。而法家还明确提出了重刑的主张,使人们谈法色变,

如司马迁所说:”法家言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别亲

疏,不殊

文档评论(0)

百分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