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VIP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红烛》作为一篇经典的现代诗歌,其教材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艺术的魅力,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本教材通过《红烛》的深入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在教材设计上,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环节,引入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相似主题的诗歌,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不同作品间表达方式和情感主题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教材注重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红烛》的学生群体,其学情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但对于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共鸣的建立仍需引导。其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红烛》等经典诗歌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学生之间在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成长。最后,学生对于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着较高的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红烛”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使用多媒体展示一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温馨而深沉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行为: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我看到红烛,想到了奉献和牺牲,感觉它像是在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很好,你的感受很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红烛紧密相关的诗歌——《红烛》,看看诗人闻一多是如何通过红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发放《红烛》诗歌文本,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聆听专业朗诵,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

聆听音频,模仿朗诵者的语调、停顿等技巧。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非常棒!你抓住了诗歌的核心情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这首诗。”

三、深入解析(2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节,重点关注“红烛”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提供讨论框架,如:红烛的形象特征、红烛在诗中的作用、红烛所象征的精神品质等。

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准备分享。

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对第一节中‘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的理解。”

学生代表:“我们认为这里诗人用‘这样红的烛’来形容红烛,不仅描绘了它的颜色鲜艳,更强调了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红烛在诗中象征着诗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教师:“很好,你们的分析很到位。那么,红烛在诗中还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补充:“红烛还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它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四、朗读提升(10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语调、语速和停顿。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诗歌的不同部分,其他同学聆听并给予评价。

学生行为:

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诗歌。

聆听同学的朗读,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XX同学,你在朗读‘红烛啊!‘蜡炬成灰泪始干’时,情感非常饱满,但语速可以稍微慢一些,让听众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

学生:“谢谢老师的指导,我会注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