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教育的案例分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案例

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重点地区之一。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化。然而,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当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严重滞后,问题重重。和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兄弟民族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一是自然环境险要,学生流失率高。正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中所描述的蜀中山川之“奇、艰、险”。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属于四川横断山脉西南分支,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断裂带纵横交错,山川交横,交通闭塞,村落散居。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彝族人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半山区,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虽然全州大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一村一校”,但部分偏远地区住在山上的彝族学生,到附近的村小上学就得花一两个小时,有些孩子上学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学习进度。他们没有校车也没有营养午餐,没有互联网,没有多媒体,一块简易的木板,一间空旷的屋子就成了一方教育天地。学生和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和生活非常困难,以至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却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就干脆让孩子辍学,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呢!而从教的老师迫于教学条件的恶劣往往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还有,在彝族地区,由于毕摩活动盛行,这些地方基础教育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很多经济拮据的家庭将大量的钱财花在毕摩活动上,而不愿或无力给孩子缴纳书费和学费,致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在父母默许和毕摩的怂恿下,很多中小学生还没有修完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学习年限就成了毕摩学徒或小毕摩。因此,辍学率相当高。根据实地调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小学生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例如,在一个普及义务教育较有成绩的彝族自治乡,每年都要流失50多个初中生,辍学的学生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外出打工的占50%,因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的占40%,因家庭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占10%。

二是贫富不均,受教不公平。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就流传一句俗语:“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广大彝族农村地区还是较为常见。没有固定的收入,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仍然停留在温饱线上。而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受大城市的熏陶,变得开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将孩子送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习。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却只能依托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学习。贫富反差折射到教育上,呈现出教育不均衡特点,教学实施设备、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聚集在各城镇,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仍有欠缺。广大彝族地区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语言障碍,在广大的彝族聚居区,社会交际工具使用彝语。至今,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彝族同胞不会讲汉语。彝族学生从小习惯用母语进行交际和思维。上学后接受的是汉语教学,他们难以学懂用汉字编写的教材,从而使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另外,彝族向来就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观念,加之处于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相关政策规定:“少数民族村民,允许一对夫妻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居住边远、高寒地区,确有实际困难的,可以照顾生育三个孩子。”过去许多农村人们将贫困归功于劳动力不足,他们又不断创造劳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可供孩子上学。

三是农村教学点问题突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主要聚居地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寒地区,地理环境比较闭塞,交通尤为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彝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且经

文档评论(0)

199****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